在社会学中,社会化是一个人内化社会标准和意识形态的过程。它不仅涉及学习,也涉及教学,是实现社会和文化持续性的手段。人类需要社会经验来学习文化和生存,而社会化尤其在整个生活过程中扮演着学习的中心角色,影响着儿童及成人的行为、信仰和行动。
社会化不仅仅是个人自主的结果,而是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与遗传因素互相交织的结果。
社会化的过程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特的,因为它受到了家庭、朋友、学校等不同社会化代理机构的影响。根据亚米巴更具体的研究,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往往会朝向社会认可或「正常」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对道德推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前传统阶段、传统阶段和后传统阶段。前传统阶段通常是儿童阶段,个体以痛苦和快乐作为道德决策的依据。相对的,随着年龄增长,个体在传统阶段会开始接受社会对「对」与「错」的定义,即使不遵守这些约定也不会有明显的后果。
后传统阶段则是少数人能够达到的境界,个体在这个阶段能够超越社会规范,考量抽象的道德原则来作出决定。
社会化可分为多个类型,包括初级社会化和次级社会化。在初级社会化中,儿童从家庭中获得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将成为未来行为的基础。若家庭环境偏颇,孩子则可能受到负面的影响,例如对某些群体的偏见或歧视。
而次级社会化则多发生在家庭以外的环境,例如学校和工作场所,这里个体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这些经历对于成人在新社会环境中表现至关重要。
人们的社会化过程不仅只受到家庭的塑造,还受到朋友、学校乃至于社会整体的影响。
对于性别社会化而言,系统的观察与研究表明,家庭和社会媒介在塑造性别角色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孩子通过玩具、活动和父母的互动,学习社会对于性别的期望与限制,这样的社会化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行为模式和自我认同。
同样地,种族社会化则是个体学习及内化其所属族群文化的重要过程,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与自身族群相关的行为、价值观和认同。
不同社会背景中,性别和种族的社会化过程可显著影响个体的生活经验和社会交往。
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个体自我实现的过程,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通道,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信任感和社会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的学习和成长,将在不断的互动中塑造我们的身份。当我们回顾自己的人生成长,不禁要想,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经验形塑了我们现在的自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