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思维,又称为二元思维或极端思维,是一种将人、事情或想法划分为「好」或「坏」两个类别的认知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最早被心理学家罗纳德·费尔伯恩在1952年提出,并与婴儿无法同时整合父母的好与坏特质有关。这种心理机制在很多精神障碍中都存在,尤其是在边缘性人格障碍(BPD)和自恋型人格障碍(NPD)中更为显著。
分裂通常表现为个体无法将自我及他人的正面和负面印象统整。
分裂思维的出现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最初可能在儿童阶段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但随着个体的成长,这种思维模式却可能持续影响到成年人在建立及维系人际关系的能力。
常见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往往在社会情感交往中更加敏感。他们容易在感受到他人情感反应时,将对方视为全好或全坏,缺乏对他人的理解。这不仅让他们的关系变得不稳定,还可能导致他们在社会情境中经历极大的情绪波动。
「对于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来说,拥有稳定的人际关系是一项挑战,不断的理想化和贬低使得他们难以与他人建立持久的联系。」
分裂思维会在不同的人际生活阶段展现不同的影响。对青少年来说,这种思维可能导致在友谊中的互动中出现极端情感波动,容易在受到批评时感到被拒绝。而对成年人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很多人发现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维持一种隐形的紧张感,担心伴侣随时会因为小事而受到贬低,转而反映到他们交往的模式中。
在治疗这一问题时,专业的心理治疗,如辩证行为疗法(DBT)也成为一种有效的方式。该疗法帮助患者学会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建立更健康的关系模式。这意味着对于那些经历分裂思维的人,他们需要学习如何面对现实的一部分,而非简单地将他人分类。
「有效的治疗会教导患者如何看待与他人的关系,促使他们在对待自我和他人时变得更加灵活。」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易事,尤其对于那些因过去的临床经历而受到创伤的患者来说。分裂的影响还会在他们与身边人互动时产生连锁反应,使他们的社交圈充满不安和焦虑感。
不仅是患者周边的支持者也必须学会如何处理这些困难。他们需要在尊重患者情感的同时,学会对不当行为保持界限,这是极具挑战性的。
在治疗中,无论是家庭治疗还是个别心理治疗,反覆的情感体验都可能导致治疗的效果受到影响。因此,稳定的支持系统和开放的沟通是重建信任的基础。
「稳定的关系需要透过不断的沟通和理解来建立,而这不仅是患者的责任,也包括他们周围人的参与。」
最终,分裂思维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还直接冲击到他们如何感知和与世界互动。过去的经验会因为人际关系中的不稳定而被延续,进一步影响个体对人际互动的基本看法。这样持续的恶性循环是否能被打破,仍然需要所有人共同持续而深入的努力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