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汽车工业是该国最大的雇主之一,2016年的劳动力达857,336人。这个遗产让德国成为现代汽车的发源地,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创新的汽车产业之一。在全球汽车制造中,德国名列第三,总车辆生产顺位第四,2017年的年产量接近六百万辆,占欧盟市场的31.5%。德国设计的汽车获得「欧洲年度汽车」、「国际年度汽车」和「全球年度汽车」的奖项次数居各国之冠,其代表作如Volkswagen Beetle(甲壳虫)和Porsche 911也在「世纪汽车」评选中分别位居第四和第五。
汽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的先驱如卡尔·宾士(Karl Benz)和尼古拉斯·奥托(Nicolaus Otto)在1870年代末开发了四冲程内燃机。宾士将他的设计安装于一辆马车上,这一创新催生了现代汽车。到了1901年,德国每年约生产900辆汽车。 1926年,戴姆勒-宾士(Daimler-Benz)由卡尔·宾士和戈特利布·戴姆勒的前身公司合并而成,改名为梅赛德斯-宾士(Mercedes-Benz),成为当时汽车制造业的佼佼者。
「德国汽车工业的理论与实践在1920年代逐渐成熟,但随着经济的不景气,行业遭受重创。」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A·布雷迪(Robert A. Brady)详细记录了影响德国汽车产业的理性运动,然而在1918至1933年的魏玛共和国末期,该行业状态不佳。这种缓慢的发展让市场空间被美国大型汽车制造商如通用汽车(General Motors)和福特汽车(Ford Motor Company)占据。这些公司在德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增长,尤其是通用汽车于1929年收购了德国公司Opel。
全球经济在1930年代大萧条期间崩溃,德国的汽车工业陷入了严重的危机。在20世纪20年代曾有86家公司存在的德国汽车工业,到大萧条结束时仅剩12家幸存者,包括戴姆勒-宾士、Opel和福特的科隆工厂。 1932年,德国的四大主力汽车公司—霍赫(Horch)、DKW(Dampf Kraft Wagen)、万德勒(Wanderer)和奥迪(Audi)组成了名为「汽车联盟(Auto Union)」的联合体,成为德国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主要推动力。
「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德国汽车工业迎来重大的政策改变,标志着全国汽车工业的政策重塑。」
随着纳粹党上台,推出了「机动化(Motorisierung)」的政策,这被希特勒视为提升民生的重要手段。这促成了主要高速公路的建设,并进一步发展了大众汽车计划,旨在设计和制造一款又结实又便宜的「人民汽车」,而这款汽车最终形成了1937年推出的Volkswagen Beetle。
二战结束后,大多数汽车工厂都遭到摧毁或严重损坏,东德也在苏联的控制下,许多机器被拆解并运回苏联作为战争赔偿。虽然Volkswagen在战后巨大的威胁中继续生产,但面对残酷的竞争,其他厂商如梅赛德斯-宾士和宝马等也开始重建工厂,逐渐恢复生产。到1955年,Volkswagen生产的甲壳虫达到一百万辆的里程碑,并于1965年突破一千万辆。
「二战的创伤并未抑制德国汽车工业的重生,反而成为新的起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的汽车品牌不断推陈出新,面对70年代进入的经济困境,Volkswagen换新筹码,推出了Passat及Golf等新型后驱小型车,这对整个市场造成了颠覆性影响。 1980年代,福特汽车和通用汽车不断推出新款车型,改变了消费者的选择。
到21世纪,德国汽车工业持续扩张,BMW和戴姆勒等公司通过国际并购和技术创新,不断在市场中提高竞争力。 Volkswagen集团通过全资收购Porsche,深度整合旗下品牌,剑指高端市场。随着电动汽车和新的移动技术兴起,德国汽车厂商如Tesla进一步巩固其电动汽车的市场地位。
由于德国的汽车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可以想见,未来随着行业的持续变化,这些历史悠久的品牌将如何在改革中再次面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