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家庭支持的概念由来已久,涉及有残疾成员的家庭,无论是儿童、成年人,甚至是父母。这种支持形式可分为「非正式的支持」,例如邻居和朋友的援助,及透过专业机构提供的「付费服务」。这些服务范围广泛,包括特殊需求的学校服务、暂息照护、专业的儿童照护,甚至是现金补助和税收减免。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支持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扩展,各国因应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展开相应政策。
家庭支持服务已被认为是维持家庭稳定的重要方式,其背景在于一系列家庭中心的政策和服务发展。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是美国家庭支持服务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父母的强烈倡议,特别是父母对照顾残疾儿童的需求,促使了这些服务的成形。在新罕布什尔州等地,家长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开始为家庭构建更好的支持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于家庭支持的认知逐渐深化,这种支持被认为是帮助家庭减轻压力的根本途径。
进入1980年代,纽约等州已建立了多个家庭支持计划,这些计划以灵活和个性化为主要特征,致力于为家庭提供适当的支持服务。此外,针对残疾儿童的专业服务也陆续出现,这不仅为家长提供了喘息的机会,也促进了儿童在社区的融入。
很大一部分家庭报告说,通过家庭支持服务,他们在照顾残疾成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减轻的压力和增强的信心。
1985年,西奈大学的人力政策中心获得了一项为期三年的社区整合计划,这引发了对于家庭支持的全国关注。这项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识别了多个州的现金补助计划,使得家庭支持得以更为广泛地推广和应用,为不同需求的家庭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资讯。
家庭辅导的目的在于强化家庭内部的沟通,透过专业的辅导师协助,家庭成员能够有效地面对问题,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和支持。无论是因为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成瘾问题,还是因为其他导致家庭紧张的因素,专业的辅导可以成为解决矛盾的出路。
家庭支持的理论基础主要涵盖家庭系统理论、生态学和社区支持理论等。这些理论强调了家庭的中心性、参与决策的重要性,以及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必要性。随着社区整合的推进,家庭支持的方向越来越倾向于功能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进入1990年代,家庭支持服务在智力残疾的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支出数据显示,对于家庭支持的资金仍然相对不足,未来的发展需要持续关注家庭的需求和经济支持的合理配置。
当前的家庭支持服务逐渐涵盖到多样化的人群,包括跨国家庭、LGBTQ+家庭及老年家庭等,这些需求的变化挑战了传统的支持模式,要求政策制定者能够更灵活地调整服务方向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当代家庭支持已经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群体,而是向所有有需求的家庭伸出援手,这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这样的背景下,家庭支持服务有望继续扩展并深化,未来如何进一步强化这些支持以促进整体社会的和谐发展,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