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机化学中,自由基环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转化过程,通过自由基中间体产生环状产品。该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基本步骤:选择性自由基生成、自由基环化以及将环化生成的自由基转化为最终产物。在这些环化反应中,如何控制每一步骤的速度和选择性,仍然是受到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
自由基环化反应通常产生单环或多环的产品,因其为分子内部变化,反应的快速性和选择性往往十分明显。这些反应的选择性自由基生成可以在多种功能团附着的碳原子上实现。使用的试剂繁多,且这些反应一般在温和的条件下进行,对功能团的耐受性高。
固有于自由基中间体的非带电特性,使得这些反应条件往往较为温和,并且允许一系列不同的溶剂使用。
自由基环化步骤一般涉及自由基对多重键的攻击,此步骤完成后,生成的环化自由基会经过捕获剂的作用、断裂过程或电子转移反应而被消耗。五元和六元环是这类反应中最常见的产物,形成小环和大环则相对少见。有效的自由基环化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必须有选择性生成自由基的方法,环化速度必须快于捕获初生成的自由基,所有步骤必须快于不希望发生的侧反应,如自由基再结合或与溶剂反应。
由于多种自由基生成和捕获试剂的存在,确定一个单一的主流机制并不现实。然而,一旦生成自由基,它可以以分子内的方式与多重键反应,形成环化自由基中间体。这些反应可以分为“外环”和“内环”攻击:
外环攻击指的是反应后自由基位于环外,而内环攻击则指自由基位于新形成的环内。
在许多情况下,外环环化相对于内环环化更受青睐。基团的存在会影响这些过渡状态的稳定性,进而对反应位点的选择性产生深远的影响。以2位碳基团为例,其能够促进6-内环的闭合,而1,2、1,3和1,4等位碳基团则更有利于5-外环闭合。
自由基环化的立体异构选择性往往很高,主要取决于反应时的过渡状态。欲提高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可将取代基位于过渡状态的拟平衡位置上,从而获得cis或trans型产物。对于含有立体中心的底物,自由基与多重键之间的立体选择性亦可相当明显。
利用金属氢化物(如锡、矽和汞氢化物)生成自由基是常见的方法,但这一方法的主要限制是初步生成的自由基可能被还原。断裂法则藉由将连锁试剂纳入底物内来避免此问题。与此同时,原子转移方法利用的是从三级起始材料转移一个原子至环状自由基的过程。这些方法通常使用少量的弱试剂,有效防止因使用强还原剂而造成的问题。
通常来说,通过自由基环化生成小环并不容易。尽管如此,若能够在再开环之前捕获环化自由基,则还是有可能形成小环。此外,自由基环化还可以生成多环和大环,这些过程中环的选择性和产量都是可以控制的。
与阳离子环化相比,自由基环化避免了与瓦根-梅尔温重排相关的问题,也不需要酸性环境,且能够进行动力学控制,相较之下,阳离子环化则通常是热力学控制。自由基环化的速度相比阴离子环化通常要快得多且避免了β消除侧反应。然而,与这些方法相比,自由基环化的主要限制在于其潜在的侧反应。
自由基反应必须在惰性气氛下进行,因为分子氧是一种三重自由基,会干扰自由基中间体。由于多种过程的相对速率对反应影响重大,浓度需要谨慎调整,以优化反应条件。反应通常在高键离解能量的溶剂中进行,例如苯、甲醇或苯基三氟化物等。即使是在水相条件下进行也可接受,因为水的O-H键具有较强的键离解能。
一个典型的操作程序是将溴醛酯、AIBN和三辛基氢化亚锡的混合物在干燥苯中回流处理一小时,然后通过色谱分离出所需产物。此反应能够在保持高收率的情况下合成目标化合物。
自由基环化的过程展现了化学反应中精妙的控制,令人着迷的是,它们是如何在微观层面上实现如此高的选择性和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