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是一种主要用于影响或说服观众以推进议程的沟通方式。这常常不是客观的,可能会选择性地呈现事实,以促进特定的综合或观感,或者使用情感化的语言,从而产生情绪而非理性的回应。自从20世纪以来,宣传这个英文字眼逐渐与操控性方法联系在一起,但历史上,宣传一直是一个中立的描述术语,用于指任何推广某种意见或意识形态的材料。
历史学家阿瑟·阿斯平尔曾观察到,当报纸在18世纪末开始扮演政治生活中重要角色时,人们并不期望它们成为独立的信息机构,而是认为它们应当促进其拥有者或政府赞助者的观点。
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播宣传消息的媒介变化多端,从画作、漫画、海报、传单、电影到网络等,一应俱全。在当今数位时代,尤其是在计算宣传中,机器人和算法被用来操控公共意见,创造假消息或有偏颇的报导,并透过社交媒体进行扩散。
宣传这个词源于拉丁文,意为"扩散"或"繁衍"。最初是指1622年天主教会的宣教机构"传播信仰的会议",旨在宣扬信仰的活动。自1790年代以来,这个词也开始用于世俗活动的宣传,随着时间,这个词在英语中渐渐获得了贬义,尤其是在政治领域。对于其他语言,宣传这个词的内涵往往更加中性或正面。
宣传的原始形式可以追溯到可靠的历史记录存在之时。例如,公元前515年的《贝希斯敦刻石》被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宣传的早期实例。在古罗马的内战期间,奥克塔维安和马克·安东尼相互指责分裂、残酷和无能,这些攻击性言辞成为形塑当时公众意见的重要工具。
十字军东征期间,宣传常用来影响对宗教问题的看法,特别是天主教与新兴的基督教派别之间的分歧。宗教与宣传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因为各种信仰均试图借助宣传来增强信徒的凝聚力。
在20世纪,随着媒体的大众化,宣传开始大规模展现出其威力。哈罗德·拉斯维尔描述宣传为"意见或行动的表达,目的是影响其他个人或群体的看法或行动,并通过心理操控达成预定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宣传被广泛应用,成为政府塑造公众意见的基本工具。在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及其他国家利用宣传进一步强化自己的统治,名义上为了民族的团结与胜利,实则进行思想控制和社会操控。
透过电影、广播等影响力工具,丰富的宣传材料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纳粹德国的“公众启蒙与宣传部”就是专门负责这项工作的机构,其部长乔瑟夫·戈培尔称,道德与意识形态的控制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政府沟通,转化为一种对大众心理的驾驭。
冷战期间,西方与苏联利用电影、电视和广播等多种媒介在各自身上进行宣传,目的是影响公众心理,争取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美国的中央情报局,经由秘密部门散发数以万计的书籍来倡导反共主义和西方价值观。
在古巴革命中,卡斯特罗强调了宣传的重要性。在越南战争期间,宣传被广泛运用,两方均利用宣传来控制公众意见,并界定谁为“敌人”。这些行为使各方的认知进一步对立,加剧了社会的紧张关系。
宣传的手段与技术千变万化,从简单的语言到复杂的心理操控,无不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需求。
在现代,对于宣传的理解分歧明显,部分学者认为宣传的道德性取决于其意图和背景,而其他学者则坚持将其视为本质上不道德的行为。如今,无论是宗教还是政治,宣传的手段与手法仍然在不断演变。
不过,在许多社会期间,对宣传的怀疑并未减少,随着人们对假消息和舆论操控的警惕性增加,宣传的使用必然引发更多的讨论和审视。人们是否能够在这信息过载的时代里,明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