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是一种具自推进飞行能力的空中远程武器,通常由推进剂、喷气引擎或火箭发动机驱动。
在历史上,「导弹」这个术语最初是指任何被投掷、发射或推进至目标的投射物。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导弹逐渐演变成更为精确和高效的武器系统,影响了现代战争的模式。
导弹的前身火箭,早在十世纪就被中国用作箭矢的推进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火箭技术在中国、韩国、印度和欧洲逐渐发展,形成早期的武器。在十八世纪,印度的迈索尔王国及马拉塔帝国使用铁制火箭对抗英国,后来这一技术发展成康格里夫火箭,并在拿破仑战争中使用。
二战期间,德国开发的V-1和V-2导弹标志着导弹的首次实战运用,这些早期导弹采用了机械自动驾驶,沿着预选路径飞行。
在冷战期间,随着核武器的出现,各国都开始竞相发展更快、更准确、适应范围更广的导弹技术。导弹发展不再是只有个别国家的专利,而是成为全球各大国军事情势中的重要一环。
导弹系统通常由五个主要组成部分构成:目标定位、导引系统、飞行系统、发动机以及弹头。每一部分都对导弹的成功发射及命中精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导弹的导引系统通常会分为三个阶段:发射、中途和终端,这些阶段可能使用同一或不同的系统进行导引。导引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主动、自动和被动:
在主动导引系统中,导弹携带所需的设备来发射照射目标的辐射并接收反射能量。一旦启动,导弹便可自主导向目标。
相较于主动系统,半主动系统则需依赖发射平台持续辅助,这使得导引过程更加依赖外部的支持。在被动系统中,导弹完全依赖目标提供的信息以指导自己的航向。
导弹的发动机是驱动其运行的核心,其性能对于导弹的速度和射程至关重要。大多数导弹使用固体燃料,这种燃料相对维护简单并能够实现快速部署。较大型的导弹则多采用液体燃料,这需更多的复杂系统来确保安全与稳定。
导弹的弹头提供了其破坏性力量,能够携带各种类型的武器,包括战术核弹和化学武器,甚至是生物武器。
导弹依照多种参数进行分类,包括类型、发射平台、目标、射程及导引系统等。导弹主要分为战略系统和战术系统:
战略导弹一般被分为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弹道导弹在发射时由火箭驱动,在到达目标时通常会进入无动力下落阶段,而巡航导弹则是持续由喷气引擎提供推动,飞行更为平坦且持续。
战术导弹系统则是短程的导弹,通常用于对特定小范围内的打击,可能携带常规或核弹头。导弹的发射平台和目标会影响其功能与运用,涵盖空对空、空对地、反舰导弹等多种形式。
反舰导弹专为对抗大型军舰而设计,其中许多使用惯性导航及主动雷达导引系统。
尽管导弹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武器的破坏力大增,却也带来了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威胁。多个国际条约与规范努力控制具大范围打击能力的导弹扩散,包括1987年的导弹技术管制制度。
随着超音速滑翔飞行器、自卫导弹及双用途导弹的逐渐推出,导弹技术及其应用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和平的维护需要怎样的战略思考和技术进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