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的观念也逐渐演变。传统的股东主义强调企业唯一的使命是为股东创造价值,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则提出了更为包容的观点,认为企业应考虑到所有相关方的利益,包括员工、供应商、社区和顾客。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如何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议题。
利益相关者理论主张,企业不仅仅是在为股东服务,还需要考虑所有可能受其行为影响的群体。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概念虽然在20世纪后半叶才逐渐盛行,但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对公民社会及其关系的长期哲学思考。在1920年代的法律案例中,澳洲的首席法官格里菲斯指出,公司并不需要完全放弃其管理中的利他主义动机,这显示了企业在商业行为中必须考虑社会整体利益的历史背景。
企业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盈利,更是为了提升整体社会的福祉。
自20世纪80年代,R. Edward Freeman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商业伦理和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 Freeman在书中明确指出,企业应该识别并考虑到各种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而这也促使学术界对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之后,许多研究者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并提出了与之相关的利益相关者的差异化分类。
利益相关者的权力、正当性与紧迫性是企业在制定策略时需优先考量的关键因素。
当今,利益相关者理论不再仅限于商业领域,还广泛应用于企业社会责任(CSR)的方法中。例如,ISO 26000标准以及全球报告倡议(GRI)都会进行利益相关者分析,帮助企业在各种外部压力中做出负责任的决策。此外,高等教育领域也在日益认可学生、雇主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存在。
然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并不全然被接受。一些学者指出,这一理论可能过于依赖于利益协商的模式,无法有效解决各利益方之间的冲突。政治哲学家查尔斯·布拉特贝格批评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并不能仅仅通过妥协来平衡,这需要更深入的对话。此外,管理学者山缪尔·曼塞尔认为,利益相关者理论可能削弱了市场经济的原则,给自私的管理者增添了剥削弱势利益相关者的机会。
无论是支持者还是批评者,利益相关者理论都在企业管理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对企业而言,在合理平衡各方需求的同时,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领导者需要面对的挑战。随着社会对企业责任的认识加深,未来的企业管理模式会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