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8年,Pasteurella multocida首次被发现于感染家禽的霍乱病例中。直到1880年,这种细菌才被路易·巴斯德成功分离,因此得名「Pasteurella」。这种革兰氏阴性、非运动性且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属于Pasteurellaceae科,分为五种血清群(A、B、D、E、F),并根据荚膜组成和16种体表血清型进行分类。 P. multocida不仅是家禽、猪只和牛羊的重要病原体,更能引发人类的感染,通常源于被宠物咬伤或抓伤。
P. multocida所引发的疾病范围甚广,从禽类的家禽霍乱到猪只的萎缩性鼻炎,再到牛和水牛的出血性败血症,乃至成为人类的伤口感染主要来源。特别是在家庭宠物如猫狗的抓伤或咬伤后,P. multocida会导致迅速的软组织发炎,通常在24小时内出现症状。病症可表现为局部皮肤的红肿、疼痛以及淋巴结肿大,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细菌性败血症或脑膜炎。
P. multocida是造成犬猫咬伤后人类伤口感染的最常见病原。
P. multocida展现出了一系列的侵袭因子。其荚膜结构能有效抵抗宿主免疫细胞的吞噬,并且脚因此而获得优势。此外,细菌表面的一种复杂的脂多糖结构也助于其致病能力。研究显示,P. multocida在缺乏铁的环境下会特别活跃,表明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传统的诊断方法阅于临床症状以及细菌培养,但由于P. multocida的脆弱特性,易于死亡而导致假阴性结果,因此分子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反应(PCR)成为目前确认感染最迅速及准确的方法。对于治疗,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认为是首选,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使用氟喹诺酮类或四环素。
由于P. multocida感染的多病原性特征,治疗通常需要针对厌氧及需氧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抗生素。
目前针对P. multocida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致病能力的相关突变体,研究显示这种细菌在低铁环境下表现活跃。针对猪只的萎缩性鼻炎的疫苗也已开发,利用P. multocida毒素的重组衍生物来进行试验。在水中生存方面,P. multocida的生存能力受环境因子如温度和盐度的影响。
由于P. multocida的传播途径主要来自于宠物的咬伤,导致其在城市环境中成为了潜在的公共健康威胁。随着家庭宠物业务的增长,这一问题需要越来越多的关注。除了预防犬猫抓伤伤口外,对于感染风险的认识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也需不断强调。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预防P. multocida的感染成为了对宠物拥有者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