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对同性恋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根据Bret Hinsch的一项研究,虽然有争议,但在东汉灭亡后的某段时间内,中国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较高,许多早期的中国皇帝被推测与男性伴侣保持着同性的关系。面对这些不断变化的社会风俗,学者们对于何时开始形成对同性关系的负面看法存在着不同的意见。
反对同性恋的观点在明代已经开始出现,而有些学者则认为这种偏见是随着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西方思想传入而强化的。
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的同性恋是合法的。直至1979年至1997年间,男性交为“流氓”行为遭到惩罚。在2016年的一项调查中,仅有3%的男性和6%的女性参与者认为自己完全出柜。这些数据表明,社会压力使很多人仍然难以公开自己的性取向。
在中国历史上,传统的同性恋用语包括“断袖之癖”和“分桃”。近代以来,“同性恋”这一术语逐渐被广泛使用,而“同志”则在同性恋社群中成为更普遍的称呼。这一术语的流行反映了社会对同性恋认知的变化。
《东西汉书》中记载了汉哀帝与其男性宠臣董贤的艳遇,这为历史上中国对同性恋的包容性提供了佐证。然而,这段关系在悲剧中终结,批评者认为这反映了皇权体制对同性恋的隐性压迫。
“在古代社会,许多文学作品都描写了男性之间愉悦的关系。”
尽管儒家思想在性方面做出了一些包容,但许多学者认为,儒家特别强调由于子嗣问题而导致的男性的义务,客观上限制了同性关系的接受度。
在古代中国的文学中,由于语言的特性,男女性别代词的模糊性使得一些诗歌中的性别形式变得无法确定。以唐诗为例,诗中的情感可被解读为同性或异性之间的情感,这与中国文学中存在的保守文化相交织。
“传统文学中同性友谊的突出于其他文化中相对明显,可见诗人如何赞美彼此之间的情感。”
在现代社会,同志文化在1980年代以来持续扩展,并受到公共讨论的重视。尽管有许多潜藏的同志群体和未公开的场所,但主流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依然有限。公共情感位于一个暧昧的空间之中,一方面不直白谴责,另一方面也未完全接纳。
在2009年,中国的媒体首次报导了一对男性情侣的象征性婚礼,然而这一新闻并未引发广泛的社会反响。随着社会对同性恋的关注逐渐增加,许多活动逐渐被认可。然则,自2016年以来,政府也开始对有关同性恋的媒体内容进行限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随着社会的变迁,对于同性恋的讨论成为了新的文化现象,而许多异议声音仍然在暗中进行。”
中国的同志运动呈现出与西方文化交织的复杂关系。在一方面,一些活动家积极推动同性恋权利,另一方面,社会又对于家庭关系和社会和谐有着深刻的顾虑。然而,随着一代新人的崛起,是否能够打破传统禁忌,迎来更包容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