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世纪以来,膜技术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作为选择性屏障,能够允许某些物质通过而阻止其他物质的进入。随着二次大战的结束,这一技术的应用逐渐突破实验室,走向工业和公共卫生领域,对水处理的影响愈发深远。特别是在战后,欧洲的饮水供应受到严重挑战,膜过滤器被用来确保水质安全。
膜的选择性属性使其成为水处理的重要工具,能有效地去除各种污染物。
尽管最初面临低可靠性、运行缓慢、选择性差及成本高等问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微过滤和超过滤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自1980年代以来,这些分离过程加上电渗析技术在大型水处理厂中得到了应用,现在许多专业公司已经进入这个市场。
膜的选择性程度取决于膜的孔径大小,根据孔径的大小可将膜分为微过滤、超过滤、纳过滤和反渗透膜。
膜的厚度、结构(均质或非均质)、以及其带电性质都会影响其性能,物质的运输过程也可以是主动或被动的,后者通常会受到压力、浓度、化学或电场梯度的影响。
微过滤主要用于去除大于0.08-2μm的颗粒,其工作范围通常在7-100kPa之间。此技术可用于去除悬浮固体、细菌,以及作为反渗透的预处理步骤。
超过滤能去除小于0.005-2μm的颗粒,操作范围在70-700kPa之间。超过滤也可用来去除一些高分子量的溶解化合物,例如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
纳过滤被称为“松散的”反渗透,能够去除小于0.002μm的颗粒,通常用于废水中选择性溶解物质的去除过程。
反渗透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并常用于去除经过微过滤处理后的废水中的溶解物质。反渗透膜能够在离子层面去除水中的组分。
反渗透膜的层次结构通常包括聚酰胺层、聚醚砜层和聚酯层。
新兴的纳米结构膜依赖于纳米结构的通道在分子层级进行材料分离,包括碳纳米管膜、石墨烯膜等。这些膜可以用于纳过滤和反渗透等分离技术。
膜过程的主要参数包括膜的通透性、运行驱动力(跨膜压力)以及膜表面的污堵情况。污堵会对膜的性能造成影响,是膜过程运行的主要限制因素。
因为污堵会影响膜系统的设计和运行,最佳化运行条件以防止污堵至关重要。如果已经发生污堵,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清洗进行去除。
化学清洗主要使用次氯酸钠处理有机污堵,而柠檬酸则用于无机污堵。
虽然随着膜技术的进步,膜的清理和管理变得更加高效,然而,膜系统的运行成本仍然是重要的考量。随着反渗透技术的推广,RO膜的使用寿命在5到10年之间,这意味着每年会产生大量的膜废弃物,这也引起了环保方面的关注。
随着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的贡献日益明显,未来如何优化膜的设计与使用,并减少其对环境的影响,将成为重要的课题。技术的发展给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无限可能,然而,这些技术如何更有效地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