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25日,美国及一个由加勒比国家(包括安提瓜和巴布达、巴巴多斯、多米尼克、牙买加、圣基茨和尼维斯、圣露西亚及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组成的联盟,突袭了位于南美洲北部的小岛国格林纳达,这次代号为“紧急狂怒行动”(Operation Urgent Fury)的军事行动迅速改变了这个小国的命运。
这次突袭的导火索是人民革命政府内部的斗争,这导致了前首相毛里斯·比肖普被软禁及处死,并成立了由哈德森·奥斯丁领导的革命军事委员会。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美国的军事占领行动接连不断,联军经历了激烈的抵抗,尤其是在关键的登陆点如西南端的沙利尼斯机场和北端的珍珠机场。这些行动不仅暴露了美国军事部门在协同作战方面的缺陷,也对未来的战略安排产生了重大影响。
格林纳达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74年,当时由埃里克·盖里(Sir Eric Gairy)领导的政府成功使岛屿独立于英国。不过,他在任内面临着激烈的社会动荡,民众对其贪腐的指控与经济的衰退使他失去民心。随后在1979年3月13日,毛里斯·比肖普通过一场几乎无血的政变上台,成立了人民革命政府,并开始推行马克思主义政策。
比肖普在任内希望将格林纳达打造成英联邦内第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然而这也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
1983年10月,在与古巴、利比亚等国的合作下,格林纳达正在建设新的沙利尼斯国际机场。美国政府忧心这个新机场会成为苏联和古巴在加勒比地区的军事前哨,进一步扩张其影响力。美国总统里根公开表达对这一状况的担忧,名义上称需要保护岛上的600名美国医学生。
到了1983年10月,格林纳达的政权内部斗争日益激烈,比肖普和他的支持者被迫暂时软禁。就在其回归及集会的几日后,他和忠于他的七位同僚竟被军队处决,树立了新军事政府的赫赫威势。美国的介入在国际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议,许多国家对此行动表示谴责。
联合国大会在1983年11月2日表决以108票对9票的结果谴责美国的军事行动,称之为“对国际法的明显违反”。
美国的入侵行动在早晨五点开始,这次行动是自越南战争以来规模最大的美国军事行动,参与部队的总人数达到7500人。初步的目标包括确保沙利尼斯国际机场的控制,以便增援部队的进入。虽然美国军队在登陆时遭遇到初步抵抗,但随着行动的推进,对方的军事能力显得相对薄弱,战斗直至几天后才能成功结束。
格林纳达的军事占领在激烈的抵抗后最终取得了成功。奥斯丁的军事政权被推翻,并进一步在1984年举行了竞选选举。如今,格林纳达每年都在10月25日举行感恩节,以纪念这段历史中的解放与变革。然而,这场入侵的后果并未就此结束。
美国军事行动的启示促使其进行机构改革,并促进了未来军事行动的战略调整。例如,金沃德-尼可斯部 防部组织法的通过,标志着美国军事协调方面的重大变革。
格林纳达危机不仅改变了加勒比地区的政治格局,也重新界定了美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干预方式。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在当今全球政治中,外部干预究竟是解决问题的良方,还是将在地缘政治中造成新一轮的冲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