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海豹(Phoca largha),又称为拉尔哈海豹,是海豹科的一员,这种海豹生活在北太平洋的冰浮和水域,并被认为是真正的海豹。斑点海豹主要分布在博福特海、楚克奇海、贝林海及鄂霍次克海的沿海大陆棚,并向南迁徙至北黄海及日本海的西部。这些海豹在阿拉斯加的活动范围从东南布里斯托湾到边界点,尤其在夏秋季节,即无冰期时,它们会在此地交配和产仔。
由于全球暖化导致北极冰浮的减少,导致人们担心斑点海豹的灭绝威胁。
斑点海豹的名字源自希腊语中的「海豹」一词,而「largo」则是西伯利亚通古斯族人对这种海豹的称呼。此外,斑点海豹的特征是其身上的不规则黑斑,这也是其在英语中的名称来源。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语中有几种名称,包括issuriq、gazigyaq和qasigiaq等。
斑点海豹的体型中等,成年海豹通常重82至109公斤,身长150至210公分。其头部圆润,具有狭窄的口鼻,身体相对较小,短小的后鳍提供推进力,而前鳍则像舵一样引导方向。斑点海豹的毛皮颜色从银灰色到白色不等,并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这些斑点覆盖整个身体。
斑点海豹的栖息地主要位于北极或亚北极水域,尤其是在繁殖季节时常见于冰浮的外围。在夏季,它们则会生活于开放的海洋或附近的海岸。根据研究,斑点海豹的种群可分为三个主要群体,其中贝林海的种群约有10万只,并且该地区也为唯一在美国的种群。
斑点海豹在夏季会迁徙至开放的水域,并在冰层上产仔。
斑点海豹性格相对害羞,对人类接近时会保持警惕。尽管日常生活中可能是独自生活,但在繁殖和换毛的季节,它们会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的群体。在阿拉斯加,Kasegaluk Lagoon、Kotzebue Sound附近的Cape Espenburg以及Kuskokwim Bay等地则是最大聚集地之一。
性成熟约在四岁,繁殖季节大约落在每年的一月到四月中,并在三月中旬迎来小海豹的出生。斑点海豹一年通常只会配对一次,并形成由雄性、雌性及其幼崽组成的「家庭」单位。小海豹出生时长约100公分,重约12公斤,并在六周后断奶。这种海豹的寿命最高可达35年,但大多数生活不过25年。
斑点海豹潜水的深度可达300公尺,并以多种海洋生物为食。幼鱼主要以磷虾和一些小型甲壳类动物为食,而成年的斑点海豹则喜欢吃多种鱼类,包括鲱鱼、北极鳕、鳕鱼及鲭鱼。虽然对它们的叫声了解不多,但它们在换毛的群体中似乎会发出更多的声音,当人类接近时会有咆哮、吠叫、呻吟和吼叫的声音。
透过卫星追踪,研究显示斑点海豹每年可迁徙超过3300公里。
鉴于全球变暖导致的北极冰量损失,2008年3月28日,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对斑点海豹进行了地位审查。经过约18个月的评估后,2009年10月15日,NOAA宣布在阿拉斯加附近的两个主要斑点海豹种群的总数为20万只,并未处于灭绝的危险中。虽然面临全球暖化的挑战,但该报告认为预期的海冰波动不会对其造成过大影响。
在中国,斑点海豹曾被列为二级国家保护动物,但已于2021年提升至一级保护。目前该物种在中国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全球暖化、海洋交通、工业噪音、海洋污染和捕猎。在南韩,斑点海豹被指定为自然文化财产第331号,也属于二级濒危物种。
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影响海洋生态,面对这些美丽且迷人的海洋生物,我们是否应该加倍努力,以确保它们能继续在北太平洋及其栖息地中生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