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军队的殊荣中,“V”装置作为一种特殊的识别标志,长期以来引发了关于勇气与荣誉的讨论。这个金属制的1/4英寸(约6.4毫米)大写字母“V”带有耳边修饰,当穿戴于某些获颁的装饰徽章上时,便可区分出因战斗英勇表现所颁发的奖励,而非仅仅是出于其他非战斗的情况。这一装置的具体授予与穿戴方式在不同军种之间各有不同,这也让这一舞台上的勇者故事更加复杂而深邃。
“V”装置的历史追溯到1945年12月22日,当时美国陆军为了区分因英勇事迹颁发的铜星勋章,决定引入该装置。
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规定,陆军及空军称之为“V”装置,而海岸警卫队则称之为Valor Device,有关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则称之为Combat Distinguishing Device或Combat "V "。只有在书面奖项引用中明确授权的情况下,“V”装置方可佩戴于装饰上。
当“V”装置于1945年首次引入时,主要针对于那些因英雄行为获颁的铜星勋章,最初的目的是标记出勇敢的士兵与仅因优秀服务所获的奖励之间的区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装置延伸至其他多种勋章,并获得了军队各部门的不同解读。例如,海军与海军陆战队在1946年将其授予的获颁范围扩展至可佩戴于多个勋章之上,进一步凸显出该装置所代表的辉煌历史。
直到2017年,各军种在“V”装置的授予标准上仍存在差异,对于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及空军来说,这些标准各有千秋,体现了各自的战斗经验与传统。
随着不同军种对“V”装置的设置及授予标准有所变化,这也反映出美国军队内部对英雄行为的不同认知。陆军严格将此装置限定于与武装敌人直接冲突的英雄行为,而海军、海军陆战队和海岸警卫队的范围则更为广泛,甚至承认在某种程度上,面对直接危险行为的战斗英雄主义。
1996年,随着海军上将杰里米·博尔达的自杀事件,媒体向“V”装置投下的聚光灯更为耀眼。博尔达因为资格问题而受到的调查,引发了对该装置私密性的重要讨论,这一事件使得“V”装置不仅仅是军事荣誉的象征,更逐渐成为社会大众的一个关注焦点。
截至2019年,新的“V”装置设计随着空军统一的服装条例改变而出现,这一变化也引发了有关军事荣誉组织的重制与细化。新版本的“V”装置不仅在形状上有所革新,还可能代表着获奖次数,逐步促成对于军事勋章的透明化。
如今,随着“V”装置的发展与演变,这一象征勇气和尊荣的勋章不断为军事历史与个人故事增加新的深度与层次。对于那些在战斗中英勇作为的士兵来说,“V”装置不仅是一个勋章,而是他们献身于国家的信念与勇气的独特象征。在这些荣耀背后,是否有更深层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