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亚,穆斯林社群之内的社会阶层并非仅基于传统的「纯」与「不纯」概念,而是由于印度阶级制度的延续及外来征服者与地方上高种姓印度教徒的关系所形成。这一制度的演变为我们理解穆斯林社会中的分层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背景,而这种背景至今影响着低种姓穆斯林(ajlaf)和高种姓穆斯林(ashraf)之间的关系。
穆斯林社会的社会分层与印度的种姓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印度教转变后的转换过程中。
虽然伊斯兰教的教义主张平等,但在历史上,这一平等的理想却受到现实的挑战。早在11世纪的波斯文学中,Nizam al-Mulk的《Siyasatnama》便已记录了阶层的存在。而在南亚穆斯林群体中,这种分层从外来的阿拉伯人和地方的高种姓穆斯林之间的关系逐渐演变而来。
在南亚,穆斯林的社会分层常常根据其起源阶级(ashraf与ajlaf)及职业(pesha)划分。高种姓穆斯林如Syeds,以其与穆罕默德的血缘关系自诩,这造成了他们在社会中的优越地位。而ajlaf则主要由最近转信伊斯兰教的低种姓群体所组成。这种情况在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社会中均有所体现,并形成了独特的社会结构。
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穆斯林社会中,世代相传的社会结构允许了家族或族群之间的结婚,而这进一步加深了种姓的划分。
高种姓和低种姓的穆斯林之间的社会差异让我们看到了宗教和文化在形成社会阶层方面的复杂性。据Ghaus Ansari的分类,高种姓穆斯林(ashrafs)通常是声称拥有外来血统的个体,而ajlaf则是从其他部落或不可接触的种姓转信过来的人。
有研究指出,印度穆斯林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与印度教相似的种姓划分,而这一现象在早期的宗教转变过程中逐渐形成。
这类阶层的存在使得即便是转信伊斯兰教的群体,仍然无法完全摆脱其原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划分。在巴基斯坦,农户(Zamindars)与服务性任务的低种姓群体(Kammis)之间的区分明显,并且这种区分在村落中占主导地位。社会地位不仅影响聚居地点,还影响着人们的职业和政治参与。
在南亚的历史中,穆斯林社会分层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埃及和波斯的影响。在征服过程中,来自巴基斯坦的高种姓穆斯林,因与统治者的关系,自然地形成了更高的社会地位。而这一阶层的演变,与当地社会的种姓制度密切相关,因为印度教徒在转信伊斯兰时,其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依然影响着他们的穆斯林身份。
根据Ziauddin Barani的理论,高种姓穆斯林被认为具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而低种姓群体则常常被认为来自于「落魄」的背景,受到歧视。在政府及社会的多个层面上,这样的分层结构制约了他们在职场及社交圈中的行动自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当前,许多社区都在努力消除这种由高低种姓造成的社会不平等问题。政府的平权行动企图将低种姓穆斯林纳入更大的主流社会中,但仍面临深刻的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挑战。社会运动,如Pasmanda Muslim Mahaz,便专注于为低种姓穆斯林争取更多的资源以及社会福利。
这一切是否意味着宗教转变本身无法改变根深蒂固的社会阶级结构?
在这样的背景下,宗教与文化间的关系始终是影响南亚穆斯林社会架构的一个关键因素。穆斯林社区如何能够在这样的社会分层中寻找相互尊重与认同的契机,或许将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究竟这些深层的社会文化由来会随着时间改变,还是会持续影响未来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