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xer战车是一系列由国际联盟设计的装甲作战车辆,旨在透过可安装的任务模组执行多种作战任务。随着计划的发展,各参与国的政府也随之变化。Boxer战车由ARTEC GmbH(装甲车辆技术)工业集团生产,该项目由OCCAR(共同武器合作组织)管理。
ARTEC GmbH位于德国慕尼黑,主要股东包括德国和荷兰的雷赛尔特公司,该合资公司在金融上占有64%的股份。
Boxer战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驱动模组和可互换的任务模组组合,能够根据不同的作战需求进行多种配置。驱动模组的生产版本包括A0、A1、A2、A3及A2/A3混合型,这些配置的改变主要是根据阿富汗任务的经验和某些用户的需求进行的改进。这些变化主要包括防护级别的提高、加强悬挂系统以及动力系统的升级。至2025年2月,Boxer的已确认客户包括德国、荷兰、立陶宛、澳大利亚、英国、乌克兰及卡塔尔。
Boxer的研发始于1993年,最初由德国和法国共同设计,1996年英国也加入了该计划。1999年,德国和英国获得了价值7000万英镑的合约,生产八辆原型车(德国和英国各四辆)。然而法国在同年退出计划,选择追求自我设计的VBCI。2001年荷兰加入,并增建四辆原型车供荷兰使用。Boxer在2002年首次亮相,当时的首批生产计划是为每个国家提供200辆。
随着时局变化,德国国防部于2006年批准采购272辆Boxer,以取代部分M113和TPz 1 Fuchs车辆,然而到2024年第二季度之前并未有 Boxers 替代 TPz 1 Fuchs 的报导。
Boxer的第一次实际交付发生在2009年,这也是该系列的首款生产型。在接下来的7年间,该系列积累了超过9万公里的可靠性测试和耐用性测试。过程中,荷兰、德国等国均成立了数个生产基地,以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德国国防部的最初订单包含了125辆装甲运输车、65辆指挥车和72辆医疗车及其他几种配置。
2015年12月德国又订购了131辆Boxer,立陶宛也选择了这款车辆。2016年8月,立陶宛为供应88辆Boxer签订了价值3.856亿欧元的生产合同。立陶宛的Boxer被命名为「Vilkas(狼)」,初步有91辆A2配置及89辆各型的基准IFV车辆,后续也交付了多辆任务车辆。今年6月,德国国防部宣布将其Boxer A1车队进行升级至A2标准。
至2019年,德国的Boxer大多以A1配置交付,但后续有部份转至A2型,A2标准的变化多为小范围的电气和机械工程调整。
多个客户的需求让Boxer不断演变,应对日益多样化的战争形态,特别是在阿富汗的应对措施上,Boxer以更为先进的护甲及系统集成技术提供持久支持。英国于2018年正式重返Boxer项目,并决定为其机动步兵需求选择这款车辆,随即进行了必要的产业合约和生产规划。
进入2020年代,Boxer计划持续获得各国支持,尤其在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需求更是强烈。2020年德国国防部开始针对新的无人机对抗型Boxer进行设计,不仅扩展了其功能,也促进了现代化升级的进一步工作。交付的年份和数量仍持续在变动,目前英国计划在2023到2025年间获得一批新的Boxer。
当前,立陶宛亦在计划购置额外120辆Boxer,未来可能会签订合约以满足军队需求,显示出其在增强防卫能力上的努力。
如此一来,Boxer战车系列不仅是装甲车辆技术的代表,更是一个国际合作的典范, adaptability与进化能力使该系列车辆显示出其在当前及未来多样化战场环境中的重要性。随着各国军事需求的演变,Boxer将如何在未来的冲突中继续改进自身以应对新挑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