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战争,亦称为神圣的战争,是指由宗教差异或信仰引起或正当化的战争。这类战争的背景常常很复杂,激烈的争论围绕着其中宗教、经济、民族及其他因素的主导地位。许多学者认为,战争的根本原因不仅限于宗教,还可能是隐藏于权力、族群、社会、政治及经济等其他冲突因素之下。
「宗教战争的概念是近代西方的产物,许多被标签为『宗教』的战争,其实可能有着世俗的经济或政治驱动。」
对于「宗教战争」的定义和宗教在战争中的适用性,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看待历史上的各种冲突。例如,根据《战争百科全书》的研究,从已知的1763场历史冲突中,只有121场(大约6.87%)被认为是以宗教为主要原因。这使我们不禁思考,宗教在这些战争中却扮演了多重要的角色?
不同学者对「宗教战争」的定义不断演变。 Konrad Repgen 提到,宣称某场战争为「宗教战争」的标准是至少有一方以宗教法为根据,来证明其战斗的正当性。而 Philip Benedict 则认为,这一定义过于狭隘,因为有时动机和合法化过程是可以充分证明的。 David Onnekink 主张,宗教战争和神圣战争(holy war)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可能是由世俗领导以宗教目的进行的战争。
「在某些情况下,宗教战争的背景可能融合了世俗动机以及宗教信仰。」
然而,对于「宗教」的定义本身就相当难以界定,尤其是面对非西方文化时。例如,伊斯兰教中的「jihad」概念又如何融入不同的文化脉络?在犹太教与基督教的文本中,常常没有明确的「宗教」概念可以与现代定义直接对应。
一系列历史事件显示,民族及文化的冲突经常以宗教为掩饰。例如在爱尔兰的「麻烦时期」,表面上被描绘为天主教与新教的冲突,但许多研究表明,它实际上更贴近民族主义和文化身份认同的斗争。又如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宗教色彩鲜明,但实际上对立的根源也在于领土和族群问题。
「许多学者同意,仇恨和偏见经常是冲突的根本驱动力,而宗教仅是其表面。」
宗教战争的许多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圣战争观,如基督教义在十字军东征期间的发展,或是印度教中对于战争的教义如dharma-yuddha,这些都显示出宗教如何为战争提供合法化的意义。许多西方的学者目前正努力探索这些概念与战争实践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和影响。
无论是民主制度下的战争还是专制政权的军事行动,宗教的名义时常成为一种强有力的正当理由,试图在更多层面上影响公众的看法。这引发我们反思,宗教究竟在战争历史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导致冲突的主要因素,还是仅仅是一个表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