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被称为「大战」,是一场涉及全球两大联盟之间的冲突。这场战争在欧洲和中东等地展开,主要特征是壕堑战,并广泛使用了炮火、机枪和化学武器。这场战争造成了约1,000万军人死亡,超过2,000万人受伤。此外,超过1,000万平民也因此丧生,原因包括种族灭绝等。在战后的和约中,世界的格局重新改变,尤其是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崩溃,使得新国家的诞生成为可能。然而,这一切的起因,也许都是源于1914年6月28日的一起刺杀事件。
「在维也纳,这一事件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印象。」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斐迪南大公在其访问波斯尼亚首都塞拉耶佛之际遭到刺杀。刺客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及其同伙,均为来自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他们的目标是借此行动宣扬希望摆脱奥匈帝国的统治。普林西普的子弹不仅击中了斐迪南大公,还击中了他的妻子索非亚,这幕悲剧显示了当时欧洲政治的脆弱和民族主义情绪的激烈。在斐迪南被杀的同时,奥匈帝国的统治受到严重挑战,而这一事件也随之点燃了欧洲的战争火焰。
「这被称为『9/11效应』,即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恐怖事件,彻底改变了维也纳的政治化学。」
这起刺杀事件使奥匈帝国感到有必要对塞尔维亚展开报复。尽管缺乏直接的证据表明塞尔维亚政府参与了这一行动,但奥匈帝国决定借此机会企图终结塞尔维亚对波斯尼亚的影响。于是,在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后,奥匈帝国于1914年7月23日向塞尔维亚发出了不可接受的最后通牒,并于7月28日宣战。此举毫无疑问地将整个欧洲拖入了战争的深渊。
「这场战争最初的意图,仅仅是报复一个刺杀事件,但随后却演变成了历史上最血腥的冲突之一。」
奥匈帝国的宣战激起了其他列强的反应。随着俄国为塞尔维亚的力量进行动员,德国也迅速宣战俄国,进一步引发了整个大陆的动荡。德国发起的施里芬计画是与此密切相关的战略意图,旨在迅速击败法国,然后再转移兵力攻击俄国。这种军事动作却也造成了不断扩大的冲突,导致盟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愈发激烈,最终使得整个世界被卷入了战火。
「到1914年8月,欧洲的平衡完全崩塌,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
随着战争的进行,各国不断加入冲突,其中美国的参战标志着战争的进一步扩大。 1917年,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力量驱动下,美国终于宣告加入同盟国的行列,而这一决定也彻底改变了战局。虽然有些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短期的胜利,但整个社会无不受到战争的巨大冲击,乃至于影响着未来几代人的命运。
随着1918年的终结,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停火结束了这一持续了四年的冲突,但这场战争的影响余波仍然持续至今。结束后的巴黎和会显示了重新划定国界与赔款的过程,许多新的国家应运而生,然而随着旧帝国的崩溃,这也流露出未来更大冲突的隐患。殖民争端、民族主义和国家边界的重划,为未来的国际局势埋下了更深的隐患,不断滋生着新的矛盾。
在思考这一历史事件时,我们不禁要问:是否某种程度的「个人行动」能够影响整个世界的历史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