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当美国音乐界的风潮依然在波澜起伏时,一首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与深刻的歌词而震撼人心的歌曲悄然降临。这首歌是鲍勃·迪伦所创作的《Like a Rolling Stone》。然而,在它首次被播放前,这首歌却曾遭到了唱片公司强烈的反对与拒绝。当时的哥伦比亚唱片对这首长达六分钟的歌曲怀有不安、不解的情绪,因为不仅长度超出常规,电音风格更与当时流行的民谣风格大相径庭。但究竟是什么让这首曾被拒绝的单曲,最后成为音乐历史上的里程碑呢?
《Like a Rolling Stone》被认为是一首对音乐界有所革命的作品,它将传统民谣与摇滚音乐毫无障碍地融合在一起。
在1965年春季,迪伦刚从英国的巡演回到美国,对于公众对他的期待感到疲惫,他陷入深深的挣扎之中。 “我打算放弃唱歌,整个状况令人厌倦,”他在一次采访中这样描述他的心境。然而,正是这种疲惫与挣扎,催生了《Like a Rolling Stone》的创作。这首歌的灵感源自迪伦写的一篇多页的诗,最初是关于他对周遭世界的厌恶与不满。
在录音过程中,迪伦经历了多次试验与失败。录音室内的氛围混乱无序,最初拍摄的时候趋向于圆舞曲的傅数,直到某一次实验改为摇滚风格,意外获得了成功。芝加哥的蓝调吉他手迈克·布鲁姆菲尔德及其他成员在录制过程中紧密合作,彼此之间散发出一种无形的火花。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来自阿尔·库柏的哈蒙德B2电风琴的主旋律给整首歌赋予了独特的色彩。
“作为音乐家,我们的灵感来自于 DJ 的需求——这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这首歌的价值。”
几周后,虽然哥伦比亚唱片的销售部门决定将《Like a Rolling Stone》阻止于未发行的歌曲清单中,但它的命运却因一个设计巧合而发生了剧变。这首歌的一份拷贝在纽约一家新开的音乐俱乐部里泄露了,当地的DJ感受到了这首歌曲的魅力,并将其传播到更广泛的音乐圈。这对于迪伦而言,无疑是一场福音,也使他们最终在1965年7月20日,将这首歌曲正式发行为单曲。
随着《Like a Rolling Stone》的发行,这首歌凭借其特有的长度及深入骨髓的歌词,迅速成为各大音乐排行榜的佳作。它不仅在美国的Billboard排行榜中达到第2名,还在世界各地掀起热潮。这首歌被许多艺人翻唱,其中包括吉米·亨德里克斯和滚石乐队等,充分证实了它的音乐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Like a Rolling Stone》被认为是流行音乐历史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作为反映迪伦对于社会和文化的观察,这首歌的主题不再局限于爱情,而是展现了一种对人生失落与逆境的独有理解。评论家形容这首歌“对于一个在失落中寻找自我的音乐探险家,提供了一种震荡的释放”。从此一曲,迪伦的音乐形象从乡村民谣转向了更具有冲击力的摇滚界之中。他的作品也影响了随后的一整代音乐人,明确定义了60年代的音乐文化。
“我想刺痛他们,我想让挫折与失落成为他们醒悟的契机。”
不仅如此,这首经典在时至今日依然对著作权的维护、文学作品与流行文化之间的界限发起了全球的讨论。甚至在2013年,迪伦为这首歌发布了不同寻常的官方音乐视频,让整首歌变得更具互动性与现代感。此举再次引发了有关音乐,社会以及现今媒介形式的深入辩论。
由此可见,一首被拒绝的歌曲,却最终能够翻身成为不朽的经典,这不禁令人思考,是否还有其他被忽视的创作,未来或许能够成为世代的璀璨明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