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病夫」,这一标签最早是在19世纪中期由俄国沙皇尼古莱一世所使用,专指当时正在衰退的奥斯曼帝国。此一术语在当时外交背景下抛出,当时,欧洲各国对奥斯曼帝国的未来持有不同的看法,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在1833年9月的会议上,尼古莱一世形容奥斯曼帝国为「病人」,他当时的言论引发了极大的外交关注。
「东方问题」这一概念实际上不仅仅是关于奥斯曼帝国的衰退,它还涉及到当时欧洲主要国家的权力平衡。沙皇希望利用这一机会扩张俄国的领土,然而奥地利帝国的外长梅特涅却非常担心这一表述,因为如果奥斯曼被视为「病人」,那么奥地利将可能成为「多瑙河的病夫」。
梅特涅在与尼古莱的谈话中明白地表达了他对这一描述的反对,但也承认了奥斯曼当时确实面临着极大的内外挑战。
随着克里米亚战争的到来,尼古莱一世的这一表述再次受到关注。英国政治家约翰·拉塞尔在1853年报导中指出,尼古莱一世形容奥斯曼帝国为「一个病人,非常病重」,这一衬托出当时对奥斯曼帝国的重视及欧洲对此的关切。
不过,随着一系列的国际政治变化,这一标签逐渐被用于其他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的衰退导致了其解体,进而导致多个国家被冠以「欧洲病夫」的称号。
「奥斯曼帝国的败北使得许多国家在当时被视为新一代的「病夫」,如同法国和德国等国面临的各种挑战一样。 」
例如,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法国因经济困境及战后城市重建失败,逐渐被认为是「欧洲病夫」。而在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之间,英国在经历了一系列经济挑战及失去超级大国地位后,也曾被冠以此称。
进入二十一世纪,由于脱欧和相关的成本上涨危机,英国的「病夫」称号再次回归。随着德国也因COVID-19疫情的影响,经济入不敷出和工业基础遭受严重打击,德国于2024年成为最新的「欧洲病夫」。
德国的GDP增长已经落后于其他G7工业化国家,而这一现象的发生似乎重新唤醒了对「欧洲病夫」的关注。
随着历史的变迁,「欧洲病夫」一词的使用及其涵义持续演变。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经济社会状况,都能将其纳入到这一概念之中。这也引发了我们对于「病夫」这一标签的再思考,是否应该摒弃过去的固定观念?
但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未来的「欧洲病夫」又将轮到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