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的全球肆虐下,各国政府及公共卫生机构亟需有效的方式来预测疫情的走向与控制措施的成效。而数学模型因其发挥于传染病研究的重要性,成为了研究人员应对疫情的一项关键工具。从早期的死亡原因分析到现今复杂的病毒传播模型,数学模型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历经数百年历史,却始终在持续演进与发展。
数学模型不仅能预测疫情的发展,还能帮助制定有效的公共卫生应对策略。
从17世纪的约翰·葛兰特(John Graunt)开始,科学家们便开始尝试将死亡原因进行量化分析。葛兰特的研究被认为是「竞争风险理论」的开端,随后数学模型随着时间不断演进,尤其在1760年由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进行的数学建模,成功为接种防疫提供了理论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20世纪,威廉·哈默(William Hamer)和罗纳德·罗斯(Ronald Ross)则运用质量行为法则解释了疫情行为,形成了后来的Kermack–McKendrick及Reed –Frost传染病模型,为后续的疫情模型奠定基础。
虽然数学模型可以提供有价值的预测,但它们的准确性往往依赖于所做的假设。例如,「同质混合」假设在治疗东京这类大都市时,正如社会结构各异的群体如何互动,是少数可以成立的简化假设。因此,模型结果往往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调整。
将模型基于不切实际的假设会影响其预测准确性。
流行病学的模型可以分为随机模型及确定性模型。随机模型考量了变数间的随机性,而确定性模型则在处理大规模人群时,像是结核病感染的预测中,提供了更精确的的数学表述。
同时,还有动力学与均场模型,这些模型充分考量了社会结构在疫情传播中的影响,并将个体的行为因素纳入考量。
基本传染数(R0)是评估传染病能否流行的关键指标,当R0 大于1 时,意味着每位感染者可以感染超过一名新的人;反之,当R0 小于1 时,疫情将会逐渐消退。这一指标不仅能帮助公共卫生专家理解疫情的潜在影响,还能指导疫苗接种与群体免疫的策略。
R0 是决定疫情是否能够持续的重要指标。
在当今,越来越多的复杂模型如代理模型(ABMs),被运用来模拟SARS-CoV-2的传播动态,从而协助公共卫生决策。尽管其建构过程复杂且计算需求高,但准确的模型仍可为未来防疫策略提供宝贵的见解,特别是在进行疫情预测和评估控制政策的有效性方面。我们经常看到世界各地的政府根据这些模型来决定政策方向,如封锁、社交距离及疫苗接种规划。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数学模型在疫情研究中的作用将会愈加重要。未来的模型不仅局限于传染病的基本分析,还可以进一步整合生物信息学、社会网络及心理行为学的元素,以便更准确地模拟人群行为和病毒的传播模式。
面对未来的疫情挑战,您认为数学模型能带来哪些新的突破与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