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伤是一种情感疼痛,与失落、绝望、悲痛、无助、失望和哀伤等感觉相连。处于悲伤中的个体,常会表现出安静或疲惫,并往往选择孤立自己。据了解,严重的悲伤可表现为抑郁症,这是一种可能由重性抑郁障碍或持续性抑郁障碍引发的情绪状态。流泪常被视为悲伤的指标之一。
「悲伤是人类六种基本情绪之一,这六种情绪包含快乐、愤怒、惊讶、恐惧与厌恶。」
悲伤在儿童生活中是普遍的经历。有时,悲伤会导致抑郁。一些家庭可能无意间规定「不允许悲伤」,然而专家认为这种做法可能造成问题。譬如,当悲伤情绪受到压制时,人可能会变得肤浅且躁动不安。承认悲伤的存在,有助于家庭更有效地应对更严重的情绪问题。
「过度鼓励孩子快乐,会使他们低估悲伤的价值。」
在成长过程中,悲伤正是孩子们逐渐脱离与母亲的亲密关系、开始独立的重要部分。每当孩子逐步独立时,必然需要面对一些小的损失。如果母亲无法接受这些小的痛苦,孩子可能永远无法学会如何独自面对悲伤。
有关悲伤的神经科学研究相当深入。研究表明,悲伤与大脑中多个区域的活动增加有关,包括中后颞叶皮层、侧小脑、脑干、壳核和纹状体等。利用正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的研究显示,当人们思考悲伤的事情时,他们的双侧下额叶和视前额皮层的脑活动均显著增加。
「当感受到悲伤时,多个大脑区域出现显著活动,这些区域与情绪的处理息息相关。」
根据功能理论,情绪是人类用来有效应对引发这些情感情境的一种机制。悲伤被认为具有两项主要功能,有助于个体应对失落。一是促进认知变化,重构信念和目标,二是向他人传递求助信号,并引发社会支持。这有助于情绪的共鸣,并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
面对悲伤的方式各不相同,悲伤作为重要的情感,能激发人们动手解决目前的困境。某些人可能选择排除社交活动,以获得独处和反思的时间。而专家也表明,一些传统的应对机制,如回忆与「沉浸于悲伤」,导致情绪的恶性循环。
「仔细对待悲伤,并给予自己耐心,能使人从孤独中学习并重新找回生机。」
与其逃避,认真面对悲伤,通过情感支持,能让人力求与这种情绪共存,最终也可能引发与外部世界的重新连结。
研究表明,瞳孔的大小可能是悲伤的指标。当人面对悲伤的表情时,自己的瞳孔也会缩小。此外,语音中的悲伤表达,比如对语音的基频、能量程度及间隔的测量,亦能准确区分悲伤与其他情感。
「当悲伤出现时,这种情感主要通过语音的变化来表达,低沉、缓慢的语调通常是这种情绪的特征。」
历史上的文学作品中,悲伤多被描绘为人类情感的深刻展示。在文艺复兴时期,悲伤被视作灵性承诺的标志,而在现代文学中,悲伤常常是深刻、细腻情感的印记。
「多样的情绪、悲伤的品味,都是人类独特的标志。」
随着对悲伤的研究持续深入,我们对其在大脑中的运作及其对社会互动的影响也有了更深的理解。那么,您认为悲伤是否能从根本上帮助人类成长与理解彼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