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菲律宾通过了一项名为《负责任的亲职和生育健康法》(即生育健康法或RH法案)的法律。这项法案旨在提供全民获得避孕方法、妊娠控制、性教育及母体护理的权利。虽然对于法案中关于母婴健康的条款有共识,但其提供政府和私营部门资助及推广家庭计划设备(如安全套、避孕药和节育器)的条款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该法案的通过伴随着各界的支持与反对意见交锋,甚至引发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示威和辩论。
该法案的支持者主张,免费的生育选择将使贫困家庭能够选择适合其经济状况的生育计划,从而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法案通过的背景,源自于菲律宾的人口问题。根据统计,贫困家庭的生育率明显高于富裕家庭。截至2013年,最贫困五分之一的家庭,女性的平均生育率达到5.9,而最富裕的五分之一仅为2.0。这些数据显示出,贫困家庭往往面临着更大的生育和教育压力。
支持者指出,较小的家庭规模将使得家庭能够更好地投资于孩子的教育与健康,从而减轻贫困。表面上来看,贫困家庭的无计划生育将直接导致家庭经济的恶化,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实际上,大约44%的贫困女性不期望怀孕,但却因缺乏避孕资讯或资源,无法有效避孕。
试图灵活的生育规划不仅是生育健康的选择,更是打破贫困循环的关键措施。
然而,反对声音也随之而来。批评者认为,避孕的自主选择本身已经足够,并不需要政府的资助。他们主张,税金不应该用来支持个人选择的避孕措施,而应更专注于贫困的根本原因。这一观点引发了关于贫困和生育的更深入讨论,是否应将贫困与生育率的关联视为一对读。
许多专家指出,大家庭通常经济困难,生育选择不仅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影响到每个孩子的未来。当家庭面临资源有限的情况时,为每个孩子提供足够的教育和营养就显得格外重要。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些资源本就捉襟见肘,生育太多孩子将使得家庭的脆弱性进一步加深。
生育健康法的提出,正是希望为广大家庭提供更多的选择,尤其是贫困家庭,让他们能够掌握自己的生育权利。
许多调查显示,支持这项法案的人数不少。例如,2008年的一项民调显示,有71%的人支持这项法案。这显示出社会对于贫困家庭生育选择的关心和对于政府介入的期待。尽管如此,法案的实施仍然面临挑战,尤其是在一些地方,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人们对避孕的看法。
总之,生育健康法的立法意义在于提供批准、资讯和资源,让贫困家庭可以做出更为负责的生育选择,而不必受到经济条件的束缚。然而,在推动这些政策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同时反思,真正影响贫困家庭生育选择的根本因素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