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业环境中,营运效率的衡量是资源配置的指标,它可以被定义为企业获得的输出与运行业务所需的输入之比。提高营运效率的主要目的是改善这个输出与输入的比率。输入通常包括金钱(成本)、人力(以人数或全职当量计算)及时间/努力等,而输出则包括金钱(收入、利润、现金流)、新客户、客户忠诚度、市场差异化、产品产出、创新、质量、速度与敏捷性、复杂性或机会等。
营运效率、效率和生产力这几个术语常常可以互换使用,然而这之间仍有其细微的差异。
改善营运效率的开始在于衡量它。因为营运效率是关于输出与输入的比率,因此必须在输入和输出两方面进行测量。许多公司管理层往往主要集中于输入指标,例如单位生产成本或生产一单位所需的工时。虽然这些指标很重要,但不应以此为唯一的营运效率指标。企业在衡量营运效率时,应定义、测量并跟踪多项性能指标,这些指标通常可分为以下两类:
输入:营运支出(OPEX)、资本支出(CAPEX)、人力(或计算人数,包括合作伙伴的人数,或全职当量总数)
输出:收入、客户数量/细分市场分布、质量、增长、客户满意度
为有效衡量营运效率,根据行业及特定的运作功能,可以使用各种指标。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指标:
如果目的是透过基准比较数据,则需明确定义、测量并跟踪负载和复杂性的表现指标。即使在同一行业,不同市场间的客户行为可能产生显著差异,这会导致一家公司需要指派更多资源和成本来处理客户。未测量这类负载和复杂性因素可能导致对营运效率的错误结论。在基准比较的定量结果解释中,考虑到策略差异化是十分重要的: “成本是通过执行活动产生的,成本优势源于比竞争者更高效地执行特定活动。同样,差异化既来自身体活动的选择,也来自对这些活动的执行方式。”
企业在改善营运效率时有几种选择,最常见的有:
一个常见的误解是,在改善营运效率的情况下,成本总是必须降低。对于“同样成本更低”的选择是正确,但对于另外两种选择则不一定。增加成本可能在输出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是效率之选。
应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对于衡量和改善营运效率至关重要:
技术进步对营运效率产生了巨大影响。自动化、实时数据分析、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企业运作的方式。它们能够实现预测性维护、更智慧的决策及更个性化的客户体验。技术不仅加快了流程,还提供了以前无法实现的测量和分析效率的工具。
尽管衡量营运效率带来好处,但也面临挑战:
在提升营运效率的过程中,企业有可能面临多重挑战,最终能否真正提升企业的价值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