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磁共振技术中,一个关键的现象是「自旋回声」,这是由于应用共振电磁辐射脉冲而重新聚焦的自旋磁化信号。这一现象在现代核磁共振(NMR)和磁共振成像(MRI)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初次激发脉冲后观察到的NMR信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减,这主要是由于自旋松弛和不均匀效应所造成。这些不均匀效应使样本中的自旋以不同的速率进行进动,从而影响信号的稳定性。
在自旋松弛的情况下,磁化的不可逆损失导致信号的减弱。然而,透过施加180°反转脉冲,这些不均匀的去相位效应能够被消除。
以各类磁场梯度和化学位移的分布为例,这些都是不均匀效应的具体体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去相位后,如果施加了反转脉冲,便能使不均匀演变重新相位,于是产生一个在时间2t处的回声。
自旋回声现象最早由艾尔文·哈恩(Erwin Hahn)于1950年发现,现在常被称为哈恩回声。在核磁共振和磁共振成像中,最常使用的辐射形式为无线电频率辐射。 1972年,F. Mezei引入了自旋回声中子散射技术,可用于研究单晶中的自旋波和声子。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2020年两个团队的研究显示,当将自旋团簇强耦合到共振器时,哈恩脉冲序列可以产生一系列周期性的回声,这一发现无疑扩展了自旋回声的应用潜力。
自旋回声的原理源于哈恩的早期实验,他通过施加两次90°脉冲以观察信号但未施加测量 pulse,发现了回声的出现。这一现象于1950年在他的论文中得到了详细描述,并由卡尔和珀切尔进一步推广,强调了使用180°反转脉冲的优势。
透过将脉冲序列简化为若干步骤,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
进行哈恩回声衰减实验可以用以测量自旋-自旋的松弛时间(T2)。在不同脉冲间隔下,回声的强度被记录,反映出未被反转脉冲重新聚焦的去相位效应。简单情况下,回声显示出指数衰减,这通常由T2时间描述。
哈恩在1950年的论文还展示了另一种产生自旋回声的方法,即施加三次连续的90°脉冲。在这一过程中,第一次脉冲施加后,磁化向量开始扩展形成「煎饼状」结构,而第二次脉冲则将该结构转换到三维空间中,最终在第三次脉冲后观察到刺激回声。
除了自旋回声,哈恩回声亦可在光学频率下观察到。透过施加共振光照射在具有不均匀吸收共振的材料上,即便在零磁场中,光子回声的现象也仍然存在。
快速自旋回声(如RARE、FAISE或FSE)是一种MRI序列,能显著缩短扫描时间。在这一序列中,无线电频率脉冲进行多次180°的重聚焦,并在每次回声间短暂切换相位编码梯度。这种技术显著提高了成像速度,成为MRI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革新。
随着技术的演进,磁共振的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并且学术界对自旋回声的研究不断深化。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成像的精度,也为新材料及量子技术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那么,未来我们将如何运用这些技术来解锁更多潜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