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的历史上,Bobo娃娃实验被誉为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基石。这项研究于1961年至1963年间由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进行,目的是探讨儿童在观察成人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后,是否会模仿这些行为。特别是该实验的一个变体,通过观察成人是否受到奖励、惩罚或未受到影响,来测量儿童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主张,人们主要通过观察、模仿和模范行为来学习。
在Bobo娃娃实验中,72名来自史丹佛大学幼儿园的孩子被选中参加。孩子们被分为三个组别,其中一组观察一个表现出攻击行为的成年人,另一组则观察一个不具攻击性的成年人,而最后一组则是控制组,没有任何模特出现。透过让孩子单独参与实验,班杜拉希望消除同伴的影响,进而观察儿童的行为模式。
实验的初期阶段中,孩子们被带进一个游戏室,并被告知某些玩具仅限成人使用。随后,攻击性模特开始对Bobo娃娃表现出攻击行为,例如用槌子打娃娃,并伴随激烈的言语攻击。在随后的游戏时间中,孩子们被允许和Bobo娃娃互动,班杜拉观察他们的行为以纪录攻击性行为的展现。
结果显示,目睹攻击性模特的孩子,较少观察到非攻击性模特的孩子更有可能展现出攻击行为,且男孩的攻击行为更为明显。
在1965年的进一步研究中,班杜拉进行了一项关于奖惩的实验。这次,他想要探讨孩子们是否会基于观察到的模特的奖励或惩罚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孩子们分成三组,一组看到模特受到奖励,另一组则看到模特受到了惩罚,最后一组则是控制组,未见模特的奖惩。
结果显示,受到奖励的模特所展现的行为会增加孩子们模仿的可能性,而受到惩罚的情形则明显减少了孩子的攻击行为,尤其是女孩。
这些实验支持了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观察行为和所见的奖惩都会影响学习结果。这并不仅限于直接的奖惩,而是在看到他人获得奖励或受到惩罚后,也会影响学习者的行为。在Bobo娃娃的实验中,儿童观察到成人的攻击性行为后,便更可能展现类似的行为当成人被奖励或被惩罚时。这样的发现不仅限于儿童,且对于成年人在媒体中接触暴力内容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尽管Bobo娃娃实验在心理学界引起广泛关注与讨论,却也面临着批评。有些研究者指出,实验的生态有效性较低,因为在实验中儿童与模特之间不存在先前的关系,且儿童在观察中的情绪及反应可能无法真实反映生活中的行为。更重要的是,现代伦理规范也会质疑这些实验中对儿童的知情同意和长期影响的评估。因此,研究者必须谨慎处理这些结果,以避免对未来研究和实践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
Bobo娃娃实验不仅对心理学领域的学习行为提供了深刻见解,还引发了关于暴力影像如何影响儿童行为的讨论。其结果显示,攻击行为并非仅仅是个体的选择,而是与观察到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是否仍然值得我们思考,今天的社会中,媒体内容对孩子们的行为及心理发展影响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