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外壳半导体纳米晶体(CSSNCs)近年来在材料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些纳米晶体以其具有独特的光学和电子性能而著称,介于小型分子和大块晶体半导体之间。因为它们的尺寸小,这使其具备了良好的模组性,能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系统和光学领域。
CSSNCs由半导体量子点核心材料及其外壳组成,外壳的存在能有效提高萤光量子产率。
该材料系统的核心和外壳通常由不同的Ⅱ–Ⅵ、Ⅳ–Ⅵ、Ⅲ–Ⅴ半导体组成。从CdS/ZnS到CdSe/CdS等配置,这些材料可以透过精确控制核心与外壳的尺寸、形状以及组成,以调节其发光波长。这一能力为量子点在生物成像及感测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
胶体半导体纳米晶体,也被称为量子点(QDs),通常直径仅有约1–10纳米,表面会有有机配体包裹。这些纳米材料因其尺寸依赖的光学与电子特性,已广泛应用于纳米光子学、光伏及发光二极体(LED)装置中。量子点作为生物成像的萤光标记,具备调控发光及耐光性强的优势。
量子点的发光特性来自于激子衰减,它使得在发光过程中高效释放光子。
量子点内部的载流子可以经由辐射或非辐射途径进行复合。辐射路径让电子从导带回到价带,释放出与半导体禁带相应的光子。这种量子限制效应导致了可观察的量子能级,能在控制其大小时直接影响其发光波长。
CSSNCs的外壳不仅能提高萤光产率,还能保护核心不受环境变化和光氧化降解的影响。透过生长覆盖的无机半导体外壳,能够有效消除表面缺陷造成的电荷载体捕获,进一步提升萤光量子产率。然而,利用有机配体封闭表面陷阱的方式仍面临许多挑战,如难以同时封闭阳性与阴性表面陷阱,以及由于大分子配体的立体阻碍导致的表面覆盖不完全。
CdSe/CdS纳米晶体在合成中显示出85% 的萤光量子收益,而ZnSe/CdSe则显示出80%-90% 的量子收益。
CSSNCs的合成方法已经被科学家们广泛探讨,许多湿化学方法已被提出,包括化学沉淀和溶胶-凝胶方法等。相较之下,电化学合成利用水溶性电解液可以更好地控制材料的结构和组成。透过这些技术,研究人员能从一系列的前驱物合成出各种不同形状的纳米结构,使其能在光学和电子性能上展现出极大的潜力。
CSSNCs不仅在生物医学中有深远的应用潜力,也在光学材料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前景。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核心-外壳半导体纳米晶体的应用范畴正在不断扩展。从医学成像到光电器件,这些材料的可调性为科研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未来,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关于这类材料的创新型应用出现。
最终,这些材料的潜力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科学技术的前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