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是一种社会和经济秩序,许多个体的抱负包括获得超出生存所需或传统地位的商品和服务。这一概念在工业革命前的西欧开始萌芽,并在1900年前后得到广泛应用。在经济学中,消费主义指的是强调消费的政策,认为消费者的自由选择应该强烈影响制造商的生产选择,从而影响社会的经济组织。然而,消费主义也受到批评,无论是选择其他参与经济方式的个人(例如简约生活或慢生活者),还是对环境影响感到担忧的环保人士。专家们指出,消费主义存在物理极限,如增长的迫切性和过度消耗,这些都对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包括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一次性商品造成的大量废物,以及气候变化等重大影响。
许多学者认为,消费主义的社会和环境影响正在逐渐变得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
“消费主义”这一术语存在多种定义,这些定义之间可能并不相关,甚至存在矛盾。例如,1955年,福特汽车公司的副总裁约翰·布加斯首次将“消费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替代词,描述美国经济,强调消费者在经济动力中的主导地位。他的这一定义与奥地利经济学派创始人卡尔·门格尔的观点相一致,认为消费者的偏好和选择完全控制着经济。此外,社会批评家文斯·派克则将消费主义视为对消费行为的负面评价,认为其过度的物质主义与浪费问题不容忽视。
在文斯·派克1960年的书籍《浪费制造者》中,消费主义一词被明确用作负面用语。
消费社会的发展始于17世纪末至18世纪。在这一时期,英国的经济因新农业方法的引入而显著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对奢侈品需求的提升。大量的奢侈品如糖、烟草以及茶等,这些商品主要由加勒比地区的奴隶劳动生产。这种对奢侈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文化互动及社会观念的变化。
随着市场的扩大,17世纪伦敦的社会上层阶级和富裕商人推动了奢侈与消费文化的建立。新兴的购物中心成为伦敦人社交的热点,消费的模式逐渐向一般社会的各个层面扩展。这一时期,威廉·塞利和尼古拉斯·巴博恩的广告行为,让消费文化不断渗透到每一个人群中。
许多专家认为,在工业革命后,消费文化的扩张成为了社会变迁的重要驱动力。
二十世纪的美国,尤其是1940年代后期,电视的出现为广告商提供了全新的宣传途径。电视不仅吸引了大量观众,还改变了美国人对产品的购买态度,进一步促成了消费文化的发展。在喧嚣的广告中,消费者被引导追求物质,以此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评论指出,电视广告创造了一种关于商品的渴望,进一步扩大了美国的消费文化。
进入21世纪,消费主义在文化意义上变得更加复杂。人们开始以获得商品或服务来认同自己的社会地位,消费已经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还成为身份的一种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品牌的象征意义变得越来越重要,许多消费者为了模仿追随者而主动参与消费行为。
随着消费文化的盛行,批评者也提出了消费主义的若干问题。许多学者认为,其背后所隐含的资本主义利益使其成为一种对个体追求幸福的妨碍。过度消费不仅可能导致个人的心理问题,还可能对社会的结构造成破坏。
批评者指出,消费主义往往为解决人际关系的匮乏提供了一种替代品,进而形成了社会控制的文化霸权。
在这场消费主义的辩论中,反映了现代人对于身份、地位和价值的多元思考。究竟消费主义的盛行是进步的象征,还是人类精神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