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bindia,这个今天闻名于印度和海外的品牌,实际上是由一位美国人的梦想所创建的。 1960年,John Bissell在新德里的两个小房间里创立了这家公司,这是他精心构思的计画的开始。他曾任美国福特基金会的顾问,并希望能够透过这个平台来促进印度的手工艺品和织物行业的发展。起初,Fabindia专注于出口家居装饰品,但在1976年进入了国内零售市场,开设了第一家商店。在70年的时光里,Fabindia不仅帮助了数以万计的工匠,还引领了手工艺品的流行。
“John Bissell的梦想不仅是建立一个企业,而是为传统工匠提供可持续的生活。”
成立早期,Fabindia仅仅是John Bissell在一个小小房间里进行的小型企业。来自他祖母的20,000美元遗产成为了启动资金。 Bissell最初是在印度的顾问,发现了当地手工艺的潜力。他的目标是将印度的手工织物推向国际市场,并为当地工匠创造就业机会。
到1964年,Bissell遇到了英国设计师Terence Conran,这次相遇改变了Fabindia的命运。 Conran的公司Habitat很快成为Fabindia最大的客户之一,帮助他拓展了出口业务。随着需求的增长,Bissell开始在印度各地考察,寻找可以合作的工匠及其产品。很快Fabindia的业务进入了良性循环。
“Fabindia的产品不仅是一个品牌,它们承载着工匠的故事与文化。”
1976年,Fabindia面临重构,根据印度储备银行的规定限制外国企业的外资比例至40%。 Bissell把股份让渡给家人及合作伙伴以适应新的法律环境,在德里的Greater Kailash开设了首家零售商店。 Fabindia不仅在经济上起飞,还在文化上触动了印度的殷实阶层,促成了传统手工产品的现代化与大众化。
对于Fabindia来说,1970年代是转型的关键时期。 Bissell的设计团队不仅专注于手工艺品的质量,还对产品进行了现代化设计,推出适合都市生活的服装及家居用品。结果,Fabindia的产品迅速被越来越多的印度中产阶级所接受,成为了新时代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Fabindia逐步扩大了业务范围,从最初的织物到衣物,再到家居装饰品及有机食品等。 2008年,Fabindia的年收入达到6500万美元,并不断攀升。 Fabindia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多样化的产品线,还在于其对工匠的尊重和对可持续发展的信念。
“Fabindia致力于减少中间商的利润剥夺,保障工匠的赚取。”
Fabindia的模式是让工匠参与到股份中,成立由社区拥有的公司,这样他们可以直接分担经济收益,彻底改变了这些工匠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模式下,Fabindia减少了中间商的利润剥夺,确保工匠能获得应有的报酬,这不仅激励了当地的经济,也保持了传统工艺的延续。
然而,就在Fabindia发展迅速的同时,管理层的变化也让人忧虑。 1998年,John Bissell去世后,他的儿子William Nanda Bissell接手了公司的经营。 William带领Fabindia进一步聚焦于国内市场,开设了多家新店,迅速壮大成为印度最大的零售连锁之一。而他在推动社会责任方面的努力,包括Fabindia对工匠的支持及对善款的捐助,使这个品牌在民间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Fabindia不仅是一个商业帝国,还是一个肩负着社会责任的机构。自1992年起,Bissell父子在拉贾斯坦邦建立了Fabindia学校,作为回馈社会的一部分,帮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些努力不断向外界传递着企业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如今,Fabindia已在全国各大都市拥有327家店铺,并在国际上扩展至14家商店。品牌的转型不仅是对印度手工艺的保护,也是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Fabindia的故事发人深省,究竟企业应该如何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平衡自己的社会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