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化学中,变性是一种蛋白质或核酸丧失其在天然状态下的折叠结构的过程。这一现象通常是由于外部压力或化合物的影响,如强酸或强碱、高浓度的无机盐、有机溶剂、振动或辐射,甚至是高温所导致的。
若活细胞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则该细胞的活动会受到破坏,甚至可能导致细胞死亡。
当生物蛋白质变性时,可能会展现出多种特征,从构象改变与溶解度丧失到因自发接触疏水性基团而形成聚集。变性所导致的溶解度丧失被称为凝固;而变性蛋白质则丧失其三维结构,因而无法完成其生物功能。适当的蛋白质折叠是确保球状或膜蛋白正确执行其作用的关键。
煮食某些食物时,食品中的蛋白质会遭到变性。例如,煮熟的鸡蛋变得坚硬,以及熟肉的结实感。经典的变性蛋白例子来自蛋白白,其中卵清主要由水中的卵白蛋白构成。新鲜的蛋白白是透明的液体,而煮熟后则变得不透明,形成一个互相连接的固体块。此外,将蛋白白倒入丙酮中也会使其变得不透明并变成固体。凝固牛奶时表面形成的皮也是一个常见的变性蛋白质的例子。像酸腌生鱼片这样的冷盘菜肴,则是在未经加热的情况下,利用酸性柑橘腌制生鱼和贝类。
变性后的蛋白质可能会表现出数种特征,例如溶解度丧失和蛋白质聚集等。
蛋白质或多肽是由氨基酸的聚合物组成。蛋白质是由核糖体根据编码在基因中的密码进行转译而组合而成的。在经过转译后新增的元素被称为后翻译修饰,随后链条开始折叠,将疏水性元素埋藏在结构内部,亲水性元素则位于外部。蛋白质的最终形状决定了其与环境的互动方式。不幸的是,任何极端的外部压力都可能打断这一过程,导致变性并丧失其功能。
变性过程中,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可能受到影响,导致其子单位的解离、空间排列的破坏。蛋白质失去规则重复的模式,如α-螺旋和β-折板,最终依赖于随机卷曲的配置。需要注意的是,初级结构即氨基酸序列仍然保持稳定,这也是变性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地方。
大多数生物基质在变性后丧失其生物功能。例如,酶就失去了活性,因为底物无法适当地与活性位点结合。这一变性过程可通过各种技术进行测量,如双极化干涉仪、循环二色性和石英晶体微天平法等。
在许多情况下,变性是可逆的,这意味着当去除变性影响后,蛋白质可以重获天然状态。我们称之为再变性。然而,某些情况下的变性则存在不可逆性。这一现象源于动力学而非热力学的原因,因为折叠的蛋白质通常具有较低的自由能。
变性也可由PH变化引起,这会影响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及其残基。当PH值处于酸性至碱性时,都可能诱导蛋白质的折叠失败。
核酸(包括RNA和DNA)是由合成的聚核苷酸组成,这些核苷酸在转录或DNA复制过程中由聚合酶合成。核酸变性发生在核苷酸间氢键被破坏的情况下,造成先前暂时结合的链分开。比如,DNA因高温而导致的变性会使得双螺旋中的碱基对分离。
了解核酸变性的特性对多种实验室技术至关重要,例如聚合酶链反应(PCR)、南方印迹分析和DNA测序等。
变性剂的使用帮助着重于实验的操作和目的。例如,酸性或碱性化合物、溶剂以及机械搅拌都能对它们产生影响。
在自然界的变化过程中,变性是一个既神奇又重要的过程,是生命形式存活与繁衍的基石。然而,在蛋白质变性后,是否真的可以重获其原本的功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