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飞行鱿鱼,也被称为日本普通鱿鱼或太平洋飞行鱿鱼,学名 Todarodes pacificus
,属于箭鱿科。这种鱿鱼主要栖息于北太平洋,包围日本及中国沿海,向北延伸至俄罗斯,再横穿白令海峡前往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南部海岸,并在越南中部聚集。
成年鱿鱼有几个显著特征。鱿鱼的外套膜包围着其内脏质量,并具有两个鳍,但这并不是主要的推进方式。相反,鱿鱼使用喷射推进,透过一个肌肉式的喷口从一侧吸入水,然后从另一侧喷出。鱿鱼拥有八条臂和两条触手,底面有吸盘。臂之间是尖嘴,里面有一个有尖齿的舌状附肢,称为齿舌。此外,鱿鱼还拥有墨囊,作为防御机制应对潜在捕食者。目前观察到,这种鱿鱼的体重可达0.5公斤,雌性鱿鱼的外套膜长度可达50厘米,雄性则较小。
日本鱿鱼生活在水温从5°C到27°C之间,通常栖息在海洋的上层。他们的寿命很短,只有约一年。飞行鱿鱼通常生活在表层水域,深度可达500米。
在这短暂的一年生命中,鱿鱼从幼体阶段成熟,并开始觅食与生长,最终迁徙到交配地点繁殖。研究中已确认三个亚族群在日本水域。主要群体在冬季于东海产卵,其次在九州以西的秋季,以及冬春季在日本海和东北日本的次要群体。
"鱿鱼的迁徙路径从北方移动至南方,并倾向于追随表面洋流。他们通常以均匀的大小聚集在一起,使得追踪从招募到产卵的生长过程成为可能,虽然早期生命历史通常难以研究,因为幼体总是在水中浮游,鲜少捕捉到."
鱿鱼一般只能存活一年,因为一旦繁殖完毕便会死亡。雄性鱿鱼先成熟,并在尚未成熟的雌性身上转移他的精囊。而在南疆的旅途中,雌性则会成熟并产下300至4000枚的小卵,之后泄入它们出生的地方。卵在水温合适的情况下,经过102至113小时后会孵化为幼体。
由于鱿鱼在实验室中独立研究时显得压力大,因此其食性难以单独观察。然而,认为其浮游幼体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待生长到足够大的时候则主要食用鱼类及甲壳类动物,并且在被困网中时,尤其会出现食人现象。
Ommastrephidae家族的飞行鱿鱼已被观察到在水面上方以至于30米的距离飞行,这可能是为了避免捕食者或能量节省,因为它们在广阔的海洋中迁徙时,独特地利用喷射推进进行空中运动。然而,这种鱿鱼是否真的能在空中滑翔,值得怀疑,因为它们缺乏产生升力的专门外膜,这在Sthenoteuthis属的鱿鱼中已有观察到。
许多脊椎捕食者依赖鱿鱼作为主要食物来源,鱿鱼在南冰洋中仅次于磷虾,成为重要的食物链一环。像灰头信天翁和抹香鲸(最大的有齿鲸类)几乎完全以鱿鱼为食,其它捕食者还包括海豚、海豹、须鲸以及鳐等。
日本飞行鱿鱼的主要捕捞国包括日本(捕获量最大)、韩国(次高捕获量)及最近的中国。这些鱿鱼在捕捞国中被出口到许多国家供人食用,美国是其最大的进口国。日本是最大的消费国(主要因寿司文化)和出口国。
"日本飞行鱿鱼全年都可捕捞,但最大的热门季节为每年的1月至3月以及6月至9月。捕捉它们的主要工具包括钓线和钩、提升网及刺网,其中最受欢迎的方法是使用钓钩进行拍打."
最新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日本飞行鱿鱼的捕获量变化不一,从570,427吨到2012年的351,229吨。利用夜间钓鱼吸引鱿鱼的主要钓钩方法似乎能降低附带捕获,其他系统则通常捕捉到更多的非目标生物,虽然一些技术进步已设计出更大的开口,使较小的生物能通过。
这种神秘的飞行鱿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