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菌学中,当组织或特征经过碘试剂测试而呈现出蓝色或蓝黑色反应时,该组织被称为“淀粉样”(amyloid)。这个术语源自拉丁文“amyloideus”,意指“类淀粉”,因为淀粉也会产生类似的反应。这种颜色反应是通过对组织进行简单化学测试得出的,通常利用梅尔策试剂(Melzer's reagent)或卢戈尔溶液(Lugol's solution)进行观察。
当真菌细胞壁中含有淀粉样多糖时,碘会与这些材料反应,染成深蓝至黑色。
在这些测试中,组织的反应可分为三种:淀粉样反应(蓝至黑色)、拟淀粉样或去栘反应(棕红色),以及非淀粉样反应(淡黄色至透明)。这些反应不仅影响微观特征,如孢子壁或菌丝壁,甚至能影响到整个子囊壁的外观。
梅尔策试剂的使用涉及将真菌组织或细胞暴露于试剂中,通常是在显微镜载玻片上进行。几种反应模式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真菌的特征:
这些反应通常会在瞬间发生,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长达20分钟的时间来发展。梅尔策试剂的成分有几个功能,氯醇水是一种澄清剂,可以改善各种深色微观材料的透明度。
碘被认为是梅尔策中主要的染色剂,对于真菌的研究,它能有效地帮助我们观察细胞壁。
在真菌学中,半淀粉样性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细胞壁淀粉样性,其特点是在组织经过氢氧化钾(KOH)处理后,蓝色染色才会发生,而施加碘时在卢戈尔溶液中产生红色反应,然而在梅尔策试剂中则无反应。
半淀粉样的现象广泛存在于子囊菌门等类群中,且在标记物的识别中意义重大。如果细胞壁在无需KOH处理时就能用碘试剂染成蓝色,则称为正式淀粉样。
约20%的伽马环菌(Helotiales)拥有半淀粉样的子囊顶环,与此同时,大约50%则拥有正式淀粉样结构。
半淀粉样性的化学背景尚不清晰。有人假设,碳水化合物链的短螺旋区段与短或长的线性区段交替存在。这些短螺旋区段会因为碘原子的纳入而产生红色反应,而在KOH影响下,线性区段可能会卷曲,导致长螺旋链的形成,这使得施加碘时出现蓝色染色。
这一假设的螺旋结构似乎与子囊壁的伸展性有关,这是胞囊因释放高细胞膨压而活跃地爆炸射出子囊孢子的前提。
梅尔策试剂和卢戈尔溶液对于研究真菌的细胞结构和特征至关重要,这些反应不仅增强了我们对不同真菌的识别能力,还揭示了真菌生物学中许多尚未解答的谜团。这些复杂的颜色反应在菌类的分类和研究中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让我们好奇的心无法停止思考:是否在这些颜色反应背后,隐藏着更多未被发现的生物学奥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