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1年,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死讯震惊了全球。在他的身后,留下了无数的争论与怀念,其中最为人所知的便是他希望在生命终结后被安葬于法国的塞纳河岸。然而,在被流放至圣赫勒拿岛后,这一愿望却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直至1840年,他的遗体终于从此岛重回法国,进入了巴黎的《军人医院》(Hôtel des Invalides)进行安葬。
拿破仑曾在遗嘱中写道,他希望能够“在法国人民之中安息”
拿破仑的故事始于1814年,他在第六次联盟战争中刘败,被迫退位和流亡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短暂重返法国后,他的统治结束于滑铁卢战役的惨败,随后,他再度成为流亡者,被送到了位于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这一孤岛生活的余生,成为了拿破仑宝贵的回忆,但也让他一直无法实现对法国人民的承诺。
在拿破仑的身后,他的愿望促使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以追寻这位帝王的埋葬计划。在他去世后,许多人提议应当将他的遗体运回法国,而早在1821年,他的随军将领亨利·伯特兰便曾向英国政府请求允许。
伯特兰希望把拿破仑的遗体带回法国,埋葬在他心心念念之地。
尽管如此,英国的回应并未如他所愿,他们考虑到政治局势的敏感,拒绝了这一请求。时至1830年,尽管覆盖着强烈的追忆与民族意识,拿破仑的回归仍是一项政治上的高风险行为。
随着这段时光的推进,政治局势有所改变。 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动了对拿破仑遗骨的重新考量。在当时,法国内部对于拿破仑的评价出现分歧,左派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亚道夫·提耶被任命为首相,他在此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提耶梦想着拿破仑的回归,并想借此为法国的荣光再度加冕。
提耶对拿破仑的追思与重整让法国政治界迸发出了一场文化与于政治的鼓舞。
1840年,法国政府终于在内部讨论后通过了相关法案,决定将拿破仑的遗体运回法国。随后,经过长达93天的海上旅程,佛朗索瓦·吉祖因心不甘地向英国政府提出请求,最终得到了批准。再一次,拿破仑的荣耀似乎正在回归大陆。
1840年10月,拿破仑的遗骸被再次迎接,在圣赫勒拿岛上,法国的军官和随行队伍负责进行阳光下的仪式。自此,拿破仑的回归不仅仅是肉体的转移,更是民族情感的恢复。
在墓前,景象肃然,随着每一次的呼吸,无不感受到那份沉默的敬意
无论是被制作得精美的棺材,还是埋葬仪式的华丽,所有的一切都仿佛在诉说着拿破仑未圆的梦想与期待。他的忠实随队员流下了感慨的泪水,历史在此刻再次铭记了这位被流放者的光辉。
然而,历史的视角不等于真实,拿破仑的愿望究竟是否得到了圆满的实现?他的埋葬地是否真正代表了他希望回到的法国人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