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苏格兰化学家托马斯·格兰姆(Thomas Graham)提出了透过半透膜进行分子分离的技术,这个技术现在被称为「透析(dialysis)」。透析的概念标志着化学和生物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大突破。这一技术的目的在于要求分离大分子和小分子的混合物,而在当时,化学界对于如何高效地处理和分析样品仍旧充满挑战。
透析是一种自然分离过程,透过半透膜将悬浮的胶体颗粒与溶液中的离子或小分子分开。
格兰姆的研究表明,物质的扩散速率与其分子大小呈反比。小分子能够自由穿过膜,而大分子则被限制在样本腔内,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选择性地去除不必要的小分子,比如盐、有还原性的试剂或染料。这个技术不仅为化学实验室提供了新的工具,还为医学领域的透析技术奠定了基础,使其能够通过清除体内有害物质而挽救生命。
透析的基本原理基于物质的扩散运动。溶液中的分子因随机运动而朝着浓度较低的区域移动,最终达至平衡。透析设备通常由纤维素或其衍生物制成,能够有效隔离不同大小的分子。
在透析过程中,过量的液体会从样本中通过膜转移到透析液中,直到液体水平达到平衡。
透析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可以分为两类:扩散透析和电透析。扩散透析主要用于小分子的去除,例如在去除酵母酒精时,透过透析可以将酒精浓度降低至0.5%。而电透析则是透过施加电压来促进离子的移动,这一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相当普遍,像是去除乳清中的盐分。
选择适合的透析膜至关重要。膜的分子量截留(MWCO)表示了能够透过膜的最大分子量,不同的应用会需要不同特性的膜。通常,在实验室中使用的膜MWCO范围为1-1,000,000 kDa,而10 kDa的膜最为常见。
每种技术都有其优劣。扩散透析的优点在于低能耗和低成本,但处理能力及效率相对较低。而电透析则在水分回收率方面表现优异,但其需注意操作上的电流密度限制及需后续处理的问题。
透析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化学和生物实验得以进行,特别是在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中,透析提供了清晰而高效的实验环境。
透析技术自1861年以来不断演进,从基础的实验室应用到如今的医疗技术,其重要性无须置疑。然而,既然古老技术能够如此有效地适应现代科学,那么未来是否会有更多类似的旧技术重获新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