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艺术世界中,「六大视点」成为一种新的创作和分析框架,它挑战了传统表演艺术中对于固定结构和线性叙事的依赖。这种基于运动的教学和艺术实践,不仅重新塑造了演员与空间、情感及自身身体之间的关系,还促使表演艺术从割裂的表现转向一种更为流动和开放的共享创作模式。
六大视点是一种解构性的艺术方法,从空间、形状、时间、情感、运动和故事等六个材料出发,探索它们如何在一个非阶层的环境中进行重新组合。
六大视点的概念最初是由剧场大师与教育者玛丽·奥弗莱于1970年代提出,并在其著作《Standing in Space: The Six Viewpoints Theory & Practice》中进行了更深入的阐述。奥弗莱的视点对于当代后现代剧场、舞蹈和编舞运动的发展贡献良多,特别是在对抗现代主义所强调的表演创作阶层结构和固定意义方面。
六大视点的核心在于其「水平主义」原则,强调性能元素的非阶层组织方式。其中,表演者和创作者之间的共同创作成为焦点,演员必须充分利用自身身体的冲动和个人经验,成为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奥弗莱认为,这种关注点的转变再定义了艺术及艺术家的角色,从一种"创造者"的心态转向 "观察者/参与者",以见证和互动的方式进行创作。
六大视点(简称SSTEMS)包括空间、形状、时间、情感、运动和故事。在这些要素中,艺术家被鼓励以独立的实体来对待每一个要素,并放弃对材料的控制欲。
与其强调具体故事与情感,奥弗莱的视点让这六个元素在创作过程中主导对话,从而促进了新形式的舞台语言。
奥弗莱的「桥梁理论」包含九个实验室,这些实验室为艺术家提供了参与材料的方法论框架,通过解构和重组表演来深入理解每个元素的角色和价值。
安妮·博加特与蒂娜·兰道在其著作《The Viewpoints Book: A Practical Guide to Viewpoints and Composition》中进一步拓展了六大视点,纳入了与时间和空间相关的主要视点,以及声音的观点。透过这些概念的引入,表演者能够在排练和演出过程中运用这些视点,形成独特的舞台美学。
博加特的视点不仅是身体技巧,更是一种哲学、精神和美学的融合,让演员在舞台上融入环境,与观众建立更深层的连结。
奥弗莱的视点理论受到多位先行者的影响,包括玛莎·格兰姆及其同行们所倡导的非阶层化表演技术。这些理论不仅影响当前的表演实践,也塑造了未来艺术创作的方向。
在追求表演艺术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思索,艺术创作者是否应该走出固有的创作模式,转向一种更自由的表达形式,让每位表演者都能成为共同创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