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中,贫穷成为了一个复杂而困扰的现象。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贫穷的成因各具特点,但在这些差异中,却存在着一些共同性。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来看,微观和宏观层面的因素均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贫穷问题。行为理论、结构理论和政治理论都是理解贫穷成因的重要框架。
「行为理论专注于个人行为,认为这些行为受到激励和文化的驱动。」
贫穷可以分为绝对贫穷和相对贫穷。绝对贫穷是指缺乏基本需求,通常以收入水平来衡量。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日均收入低于2.15美元的人被视为生活在极端贫穷中。相对贫穷则是指个体或团体未能达到同一地区、时间内的最低生活水平。它往往在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更为普遍,而许多贫困经济体则同时受到这两者的影响。
社会主义观点认为,贫穷的根源在于资本、财富和资源的分配不均,这种分配有利于「富有精英」或「金融贵族」,却对全体社会造成损害。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结构性的不平等会滋生贫穷,因此必须改变社会的结构性根源。」
与此相对,批评者如米尔顿·弗里德曼则认为,社会主义的实施可能压制个人权利,并导致政治专制的出现。
新自由主义则将贫穷归因于市场的中央集权和政府对经济运作的单一掌控。在新自由主义的背景下,私人部门负责收益的生成,政府则提供一个负责任和竞争的市场环境。
「有学者指出,美国贫穷群体的群体监禁现象与新自由主义的崛起有密切关联。」
依根据国际食品研究所的研究,贫穷的主要原因包括贫困家庭无法投资于房地产、有限的教育机会和信贷获取困难等因素。
在宏观层面上,殖民史与气候变化被认为是导致贫穷的重大原因。殖民主义使得一些国家长期遭受社会和经济上的破坏,并滋生种种不平等的现象。
「据世界银行预测,若不加以干预,气候变迁将在2030年前使全球超过1亿人陷入贫穷。」
全球范围内,主要造成贫穷的原因还包括不平等的资源分配、歧视和社会不平等、缺乏教育和技能培训等问题。
在南非,贫穷根源于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历史上的种族隔离政策。而在美国,经济不平等和社会阶层的巩固持续影响贫困群体的生活。
COVID-19大流行已经加剧了全球的贫穷现象,使得许多人再次面临生活困境。面对日益复杂的贫穷现象,未来的路在何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