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的语境中,「推绳子」是一个生动的隐喻,用以描述影响力的非对称性。这一概念意味着,想要改变某个系统的运作,往往比直接施加压力要困难得多。这种想法常用于货币政策上,特别是用来形容「让经济增长的过程比减缓经济衰退要容易得多」这一现象。
「在目前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做的。」— 美联储主席马里纳·艾克尔斯的表述清晰地描绘了当前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这个短语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美国国会议员T. Alan Goldsborough在听证会中提出了这个概念,以支持美联储主席的观点。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当时的经济政策似乎对于刺激经济恢复显得无能为力。
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是指当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时,中央银行虽然可以通过降低利率、增加市场流动性等手段试图促进经济反弹,但如果人们不愿意借贷或者不愿意花钱,这些措施便很难奏效。
「货币政策允许我们调整经济的速度,但不允许我们迫使其朝特定方向移动。」
根据经济学理论,货币的创造过程通常被看作是分两步进行的。首先,中央银行通过购买金融资产或贷款给金融机构来引入新的基础货币。接下来,商业银行利用这些基础货币来扩大贷款,然而如果借款需求不旺盛,这一过程就会受到制约。
在经济衰退的环境中,商业银行变得相当谨慎,对放贷的意愿降低,这导致了「推绳子」的隐喻再次浮现。此时,即使中央银行试图增强资金供应,最终却可能只会导致银行的「闲置资金」增长,而非活跃的贷款增强经济动力。
「在深度经济衰退的中期,当我们最希望货币政策能够有效时,却是银行最为谨慎的时候。」
这种货币政策的失效在历史上十分常见,无论是大萧条时期还是2007-2010年金融危机期间,银行和借款人在面对不稳定的经济环境时,往往会排斥冒险行为,进而导致经济进一步下滑。
随着市场上准备金的增加,如果银行保持低水平的过剩准备金,那么中央银行的作用就可以准确控制银行的商业货币供应。然而,当银行选择保留过剩准备金时,这便无法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反而会造成大量资金的闲置。
这种情况对经济的恶性循环影响深远,因为当资金不被有效利用时,经济的复苏之路变得更加漫长和艰辛。
当然,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是否应该重新考虑和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手段呢?在全球化的今天,政策制定者需要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找出有效的对策。然而,有效的政策是否真的存在,值得每个人深思。
在考量货币政策的未来方向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在面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挑战时,我们是否能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以打破「推绳子」的困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