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秋·科里,生于1979年4月10日,是一位美国非暴力活动家和日记作家。她是亲巴勒斯坦的国际团结运动(ISM)成员,活跃于以色列占领的巴勒斯坦地区。在2003年,科里在加沙地带的拉法市,正值第二次起义高峰期,当时以色列军方正在拆除巴勒斯坦房屋。她在抗议拆迁时,被以色列装甲推土机压死。这起事件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争议。
「瑞秋的行为是非暴力抗争的典范,她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挑战了强权。」
瑞秋·科里于华盛顿州的奥林匹亚出生,在那里长大。她的家庭背景与许多美国家庭相似,母亲称其一家「政治自由,经济保守的中产阶级」。康纳高中毕业后,科里进入了奥林匹亚的西雅图州立学院,并开始参加和平活动。她曾于华盛顿州保护团当志工,协助精神病患者,后来加入了国际团结运动,以抗议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
在拉法市,科里和其他外国活动家一起,试图以人盾的方式阻止以色列军方的房屋拆除行动。这些拆迁被某些人权组织批评为「集体惩罚」。以色列当局则表示,这些行动是为了打击巴勒斯坦武装分子的袭击行为。科里当时站在装甲推土机的前方,结果遭到压死,这一悲剧引发了全世界的谴责。
「她的死亡不仅仅是个体的悲剧,更是对整个体制的警示。」
根据在场的医生和ISM活动家描述,科里在事件发生时穿着高显示度的背心,但以色列军方却声称推土机司机未能看到她。随后的调查结果把事件归结为意外,该结论遭到人权观察组织和以色列及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认为这反映出以色列军队的「无责任感」。在2005年,科里的父母提出了民事诉讼,指控以色列国家未进行充分的调查,因此承担责任,案件最后被以色列最高法院驳回。
瑞秋·科里的故事引起了全球关注后,无数的艺文作品开始以她为主题。她的信件和日记形成了一部剧本《我叫瑞秋·科里》,引起了不少人对其故事的讨论和思考。许多活动家将她视为和平与正义的象征,并利用她的故事来唤起人们对巴以冲突的关注。
「她的意义早已超越个人,她的故事已成为社会正义运动的一部分。」
在抗争中,科里表达了对于战争和暴力的深切反对,她的行为和牺牲,不仅震撼了当时的人们,亦在后来的抗争运动中,成为了鼓舞的一股力量。她的父母也在面对挑战时,选择继续发声和追求正义,让她的故事不会被人忘记。
瑞秋·科里的抗争故事以她的生命和勇气,激起了全球对于暴力与和平的反思。她的故事是否只是偶然发生的悲剧,还是反映了更深层的人类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