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期间,德国Nazi政权开始了一系列与核技术有关的研究计画,这些计画包括核武器和核反应炉的开发。这些研究团体被称作乌拉尼乌俱乐部或乌拉尼乌计画。这些科学家们在秘密会议上商讨的究竟是什么?
德国的核计画始于1939年4月,就在核裂变于1938年12月首次被发现的几个月后,并且持续进行。
在最初的努力中,德国的著名物理学家们被征召入伍,这使得核计画的推进受到阻碍。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德国军方接管了这些研究,成立了第二个乌拉尼乌俱乐部,并将其分成三个主要的方面:核反应炉的研发、铀和重水的生产以及铀同位素的分离。
历史学家Mark Walker表示,这一计画最终在实验室阶段「冻结」,其目标从一开始就设定得相对谦虚。
随着德国军事领导层的认识到核裂变对于战争的贡献有限,1942年时,乌拉尼乌计画的控制权被交给了德国国家研究委员会,随后计画被分给了九个主要研究机构。马克斯·沃基尔还指出,虽然当时有强烈的担忧,但德国实际上从未接近于生产核武器。
在一封致朋友的信中,奥托·哈恩表达了对核裂变的详细理解,这些资讯被后来的科学家确认并标记为「核裂变」。
随后,许多科学家因德国的政治气候而离开了国家,特别是那些犹太裔的科学家,这进一步削弱了德国的研究力量。经过数个阶段的发展,最终的不断放弃使得研究人员的数量大幅缩减,许多研究者被迫转向直接的战争需求。
随着1945年欧洲战争的结束,各个盟军国家开始相互竞争,争取德国核工业尚存的组件,包括人员、设施和物资。这一情况正如在德国V-2弹道飞弹计画中所见,盟军都想掌握这些高端技术。
在德国入侵挪威期间,重水的生产得到迅速保障,这对德国的核计画起到了支持的作用。随后盟军对德国的重水生产设施进行了多次破坏。
在乌拉尼乌俱乐部内部,各个科学家纷纷表达对于核技术的不同看法。在会议上,不同领域的学者就核武器的潜力、资源配置等议题展开激烈辩论,然而大部分正式管辖仍集中在军方手中。
最终的结论是,德国在核武器研发方面相较于其他国家落后,这不仅是因为技术问题,也与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乌拉尼乌俱乐部的目标逐渐变得模糊,相关的研究与发展也在战争压力下渐渐停滞。
在许多国家对于核武器的开发持续进行的同时,德国的科学家们却陷入了一场对于他们自身生存与专业的挣扎,其中一些人甚至不得不面对内心的道德纠结。随着饥荒和资源的减少,他们是否不得不质疑自己的科学追求的真正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