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海洋,亦称为南冰洋,是全球海洋中位于最南端的水域,其界限通常被认定为南纬60度以南,围绕着南极洲。尽管其面积达到21960000平方公里,这片海洋却是五个主要海洋中面积第二小的,仅次于南极海,然而却比北冰洋大。
这片海洋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标志,还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一环。
在2019年2月,「五深探险队」对南极海洋进行了调查,并确认了这片水域的最大深度,即在南纬60°28'46",西经25°32'32"的「法克多深海」,深度达7434米。这一深度由探险队负责人维克多·维斯可沃首次进行探索时所发现,并提出命名为「法克多深海」,以此纪念其乘坐的深潜器DSV Limiting Factor。
南极海洋的形成与该地区独特的海洋环流密不可分。这些环流对全球的热盐循环(thermohaline circulation)有重要影响,但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样的影响也在变化。尤其是海洋的分层现象变得愈加明显,可能导致海洋循环的减缓,甚至可能达到一个临界点,最终导致海洋系统的崩溃,这一过程将对全球气候及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已经改变了南极海洋的生态系统,其结果可能会在几个世纪之内逐渐显现。
在早期,地理学家对于南极海洋的界限仍存有争议,特别是是否应将其视为与南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的界限相接的独立水域。国际水文组织(IHO)最终承认南极海洋的重要性,并在2000年重新确定了其范围,即位于海洋循环北限以南的水域。但这一定义在当时并未被正式采纳。
在澳大利亚,当地的测绘机构将南极海洋的范围界定为从南极洲至澳洲和新西兰的南海岸之间的整片水域,并选择将60°S作为其他地方的界线。这一点不仅体现了南极海洋的地理实际,还反映了不同国家对其界限的不同观点。
这片海洋的名称演变过程反映了人类对地理探索的理解和对南极的认识。
对于探索南极的渴望可以追溯到地理学的早期。从盖比代(Vasco Núñez de Balboa)发现太平洋开始,南极力量的探索便成为航海家们的兴趣所在。直到18世纪,詹姆斯·库克的航行首次跨越南极圈,证实了南极无法被人类殖民,揭开了南极海洋的神秘面纱。
探索历程中的许多海洋探险家都曾试图发现南方的土地,其中不乏对不存在的南方大陆的传闻。随着科学的进步和航海技术的提升,人类对南极海洋的理解不断深入。如今,该地区的海洋生物及其生态环境成为生态学家及环境科学家观察的重点议题。
探索南极海洋是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随着气候变迁的影响,将再次挑战我们的认知。
随着科技的进步,南极海洋的研究逐渐增多,然而这片水域仍面临着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挑战。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特殊生态系统的运作,还将为未来的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带来重要的启示。南极海洋的哀愁与希望并存,这片水域是否能够承受住人类活动的重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