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因研究的领域中,微观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 SV)是影响基因组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因素。虽然这些结构变异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微小」,但其对人类基因组和疾病的潜在影响却不可小觑。结构变异的范畴不仅涵盖了如基因缺失、重复、拷贝数变异(CNV)、插入、反转及易位等不同形式,还与一系列遗传病有着密切关联。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异其实可以显著影响我们的健康与遗传风险。
约13%的人类基因组被认定为在正常人群中结构上变异,且有不少于240个基因在不同人群中以同型缺失的形式存在,这意味着这些基因在人体中并非必需。
微观结构变异可以分为显微型变异和亚显微型变异。显微型变异是指可以通过光学显微镜检测到的结构变异,包括非整倍体、标记染色体及大范围重排等。虽然这些变异的出现频率在一般人群中看似不高,每375次活产中约有一次,但研究显示,实际的发生率可能被低估,因为冲击性的结构变异并不容易识别。
相较之下,亚显微型结构变异更为隐蔽且难以检测。探索这些微小变异的研究始于2004年,随着全基因组测序技术的进步,至2015年时,科学家们已经能够检测到小至100碱基对的结构变异。这些变异通常包括缺失、重复及插入,且其突变率比显微型变异高得多,可能会在基因组的某一特定范围内引起进一步的单核苷酸变异或插入缺失。
研究表明,自发性结构变异(de novo)几乎是自闭症中四倍更频繁地破坏基因,这也许能解释其对某些遗传病的影响。
拷贝数变异(CNV)是结构变异的一个重要类别,涉及基因组中的插入、缺失和重复。最新的研究发现,约28%的疑似区域在无遗传疾病的个体中实际上存在CNV,而这些变异不仅影响拷贝的数量,同时还涉及到许多非编码区域。由于拷贝数变异往往由不平衡重组所引起,因此相似的序列如LINE和SINE可能是造成CNV的常见机制。
有几种已知的反转与人类疾病有关。举例而言,因子VIII基因的400kb反转常是血友病A的主要原因,而小型反转则同样会导致亨特症。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每个人可能拥有多达56个假设中的反转,这使得非疾病相关的反转数量远比预想的多。此外,这项研究还指出,反转的断点通常与片段重复现象息息相关,显示在欧洲人群中具有选择优势的某些反转可能正日益普遍。
虽然有些遗传疾病疑似是由结构变异所引起,但这种关系并不明确。一些研究表明,特定的结构变异会在不同个体中导致不同的表型结果,也就是说,将这些变异简单地划分为「正常」或「疾病」两类并不切实际。实际上,某些变异可能受到正向选择影响。具体来说,自发性CNV在自闭症中对基因的破坏频率是对照组的四倍,这使得结构变异在研究人类遗传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这些从结构变异中衍生的遗传标记能用来推测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人类未来的演化趋势。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人类基因结构变异的检测已达到高解析度。目前的检测方法可分为特定针对结构范围的测试及全基因组扫描两类。全基因组扫描常用的技术包括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通过对特定基因组与参考基因组的DNA片段进行杂交检测拷贝数的差异,能有效识别出CNV。此外,随着次世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多种检测结构变异的方法也随之出现,这对于揭示结构变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极为关键。
微观结构变异虽然数量庞大、分布广泛,但其对我们遗传特征及健康状况的影响依然是一个巨大且未完全破解的 puzzle。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如何理解这些微小变异对人类基因组及其后代的深远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