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发展,SiC–SiC复合材料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高温应用领域,如燃气涡轮。这种类型的陶瓷基复合材料(CMC)由陶瓷纤维或颗粒组成,并围绕着一个陶瓷基体相。 SiC/SiC复合材料,由SiC(碳化矽)基体相和纤维相组合,通过不同的制程方法制成,展现出卓越的性能。这些材料在热稳定性、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方面表现不俗,并且具有高强度与重量比。
SiC/SiC复合材料主要透过三种不同的制程方法加工,但这些方法经常会受到调整,以达到期望的结构和性能:
化学气相渗透(CVI)方法使用气相SiC前驱物在预成形体中生长SiC纤维,然后再将气体渗透到预成形体中以进行致密化,创造基体相。
CVI方法的一个缺点是致密化速率较慢,通常会形成相对较高的残余孔隙率(10-15%)。而聚合物浸渗和热解(PIP)方法则使用前陶瓷聚合物来浸透纤维预成形体,生成SiC基体,这种方法通常会产生10-20%的残余孔隙率,原因在于聚合物转化为陶瓷的过程中产生了收缩。然而,为了补偿收缩,可以进行多次浸渗。
熔融渗透(MI)方法则提供了更低的残余孔隙率(约5%),其原因在于更高的致密化速率。此过程可以使用SiC颗粒悬浮液渗透纤维预成形体,或使用CVI法为SiC纤维包覆碳,随后再用液态Si渗透碳以反应形成SiC。
SiC–SiC复合材料的机械性能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如纤维的尺寸、成分、结晶度及其排列方式。这些因素决定了复合材料的强度及耐用性。此外,基体微裂纹与纤维-基体界面的脱粘往往主导着复合材料的失效机制,这使得SiC/SiC复合材料尽管完全是陶瓷的,却显现出非脆性行为。
这类复合材料拥有较高的热导率,且能在相当高的温度下运作,原因在于其具优良的抗蠕变及抗氧化能力。残余孔隙率和材料的化学计量可以影响其热导率,孔隙的增加会导致热导率下降,而Si–O–C相的存在同样会使热导率降低。
一般而言,经过良好处理的SiC–SiC复合材料在1000°C(1830°F)可达到约30 W/m-K的热导率。
考量到SiC–SiC复合材料主要用于高温应用,其氧化抵抗能力至关重要。氧化机制则依其操作的温度范围不同而异。在高于1000°C的操作环境下,氧化通常会产生一层保护性氧化层,而低于1000°C时,氧化则可能导致纤维-基体界面的劣化。尽管如此,氧化仍然是一个挑战,因此,环境障碍涂层的研发正在进行,以应对这些问题。
碳化矽(SiC)陶瓷基复合材料(CMC)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特别是在涡轮发动机部件和热保护系统中。由于具备高温能力、低密度及抗氧化和抗腐蚀性能,SiC/SiC CMCs在航空航天应用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些材料于旋转动力引擎部件上的使用,可减少设计复杂度以及引擎结构的重量,最终促进性能及燃油排放的提升。
随着SiC/SiC CMCs的发展,必须对其纤维的蠕变和破裂特性进行深入研究。诸如晶粒大小、杂质、孔隙和表面韧性等缺陷,都会对SiC纤维的蠕变与破裂产生影响。由于相对较低的韧性、低损伤容忍度以及机械性能的较大变异,CMCs目前仍然受限于不宜用于关键零部件。然而,随着对陶瓷材料特性、退化机制及相互作用的理解深化,未来在航空航天应用中推广SiC/SiC CMCs的使用仍面临挑战。
我们是否能在未来找到更有效的制程方法,进一步减少SiC–SiC复合材料的残余孔隙率,提升其性能以应对更严苛的环境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