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学品标签系统(GHS)是由联合国管理的国际标准,它旨在取代世界各国先前使用的一系列危险材料分类和标签规范。 GHS的核心要素包括标准化的危险测试标准、通用的警告图示以及安全数据表,这些都能为危险品的使用者提供一致且相关的信息。这一系统作为联合国危险物质运输编号系统的辅助,实施由联合国秘书处管理。尽管采用需要时间,但截至2017年,该系统已在大多数主要国家实施,包括欧盟和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局(OSHA)的标准。
GHS系统可以降低因遵循多种分类和标签系统而产生的合规成本,这是全球化学品贸易的一大里程碑。
在GHS成立之前,各国针对危害分类的规范不一,导致相同危害的标准和标签存在多样性。每年高达1.7万亿美元的国际化学品贸易亟需进行危险分类,但不必要的合规成本一度让产业疲于奔命。 GHS的发展始于1992年在里约会议上,当时的参与者们达成一致,期望在2000年前实现全球统一的危害分类和兼容的标签系统。虽然GHS的推行不是任何条约的强制规定,但为参与国提供了一个共同框架,以方便其实施危害分类和危害传递标准。
GHS的分类系统明确定义和分类物质的物理危害、健康危害及环境危害。每一类别都有与之相关的图示,用于材料或混合物的标注。这些分类确保了运输和工人安全,并减少了误解的可能性。
根据第10次修订,物质可被分配到17个不同的危险类别,主要依据联合国危险品系统。极易燃物质被分为不同类别,依据它们的反应性进行标注。
从类别1到类别3,气雾剂的分类由最易燃到最不易燃,所有这些类别的气雾剂均具备爆炸危险。
健康危害的分类基于急性毒性标准,并根据不同的LD50和LC50数值将物质划分为五个类别,包括皮肤腐蚀、刺激和重大眼睛损伤等。这些标准的建立旨在更好地保护工人和消费者的健康。
环境危害的分类如急性水生毒性,则考量物质对水生生物的短期影响。这一方面的分类有助于公司评估其产品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GHS系统定义了标签的标准化元素,包括象征、信号词、危害陈述以及预防措辞等。这些元素旨在以容易理解的方式传递危害信息,确保安全传达,进一步减少混淆的风险。
标签上必须包含化学物质的身份、供应商识别、以及不对危害信息有效性造成怀疑的补充信息。
随着GHS系统逐步推行,培训成为确保各界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一标准的关键。各国机构积极开展培训示范,以提升工人对GHS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安全措施的执行。
GHS系统的成功实施能够促进全球化学品贸易的安全性和合规性。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国际合作的加强,GHS是否会对更多国家的化学品管理带来更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