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瑞典的哥德堡儿童医院成立了全球首个小儿重症监护病房(PICU),开创了一个全新医疗时代。它不仅改变了重症儿童的医疗照护方式,更为今后各国的医疗系统建立了良好的范例。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与专业知识的增强,PICU迅速成长为各大医院不可或缺的单位,让无数家庭看到了希望。
这个医疗单位专注于危重病童的救治,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疗团队提供24小时的照护。
瑞典哥德堡的PICU由戈兰·哈格伦(Goran Haglund)医生创立,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专为危重儿童设立的监护病房。此后不久,美国第一个PICU的出现则历经争议。不同的资料来源都指向了美国几个不同的医院作为首批设立PICU的机构,这其中包括1965年华盛顿特区的皮特里克医疗中心及1967年费城的儿童医院。
少数的医疗专业,如成人呼吸医疗单位、新生儿重症监护、儿童一般外科、心脏外科及麻醉学等,成为了PICU发展的驱动力。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的成功运行依赖于数个重要特性。首先是身体环境的设计,设计必须确保医疗人员随时可以观察患者的状况,并能快速作出反应。其次,专业的护理团队是维持高效能的重要元素,护理人员需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病患与护理人员的比例需保持在1-2比1。
这种深度的照护使医疗团队在治疗过程中与患者建立了良好关系,最大程度满足了患者的各种需求。
自1993年美国儿科学会与重症医学会提出的指导原则以来,PICU的服务和设施已不断增长,根据最新指导原则,PICU大致划分为两个级别。 niveles de cuidados: nivel I 和 nivel II。这些级别依赖于可获得的资源和医疗条件的范围。
许多原因会导致患者入住PICU,例如:呼吸失败、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重症哮喘恶化、败血症、创伤等。
许多重症小儿患者面临着高死亡风险和可能的持续性健康问题,医护人员必须随时保持高度警觉。
尽管PICU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儿童急救的成功率,但许多患者仍然面临着治疗过程中的挑战。医护人员必须随时进行精准的健康评估,并加强沟通以减缓治疗过程的压力。此外,PICU的工作环境也常常伴随着高强度的情绪压力和职业倦怠,照护者必须发展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随着社会对小儿重症医疗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以及科技的日益进步,未来的PICU将如何继续改进与发展,以平衡医疗科技进步与人情味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