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层析(Paper chromatography)是一种用于分隔彩色化学物质或其他物质的分析方法。虽然这项技术目前主要用作教学工具,但在实验室中,已被薄层层析等其他层析方法所取代。这种分析方法有三个组成部分:流动相、静止相和支撑介质。流动相是一种在静止相上通过毛细作用上升的溶液,而流动相通常是由非极性有机溶剂组成,而静止相则是极性的无机溶剂水。此处,纸张作为静止相的支撑,水分子被固定在纸的纤维网络中的空隙中。
薄层层析和纸层析的主要区别在于,薄层层析的静止相是吸附层(通常是硅胶或铝氧化物),而纸层析则使用吸附性较差的纸张。
在纸层析的一种变体中,即双向层析中,使用两种溶剂并在此之间将纸张旋转90度,这对于分离具有相似极性的复杂混合物(例如氨基酸)非常有用。
Rƒ值(Retention factor)是用来定义溶质所移动距离与溶剂所移动距离之间的比率。这个数值在层析中用来量化样品在静止相中的滞留程度,与流动相之间的区别。一般而言,Rƒ值以小数的形式表达。如果某溶液的Rƒ值为零,这意味着溶质仍然留在静止相中,不会移动。当Rƒ值为1时,则表示溶质对静止相没有亲和力,与溶剂前沿一起移动。
例如,假设某一化合物移动了9.9公分,而溶剂前沿移动了12.7公分,则Rƒ值可以表示为 Rƒ = 9.9/12.7 = 0.779
或 0.78。不同溶剂之间的Rƒ值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实验中的温度和所用的溶剂。
纸层析可以用来测试化合物的纯度和识别物质,因为这种技术相对快速且仅需少量材料。这种分离过程是基于分配原则进行的。物质会在静止相与流动相之间分配,静止相是保留在纸张纤维中的水,而流动相则是从静止相上流过的开发溶液。
当一个彩色的化学样品被放置在滤纸上时,颜色会随着溶剂的运动而分离,根据分子和溶剂的极性进行溶解。
如果样品中含有多种颜色,这意味着该样品必然包含多种不同的分子。由于每种分子的化学结构不同,每种分子具有不同极性的可能性也很高,因此它们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均匀的可溶性导致不同颜色的分子在纸上的不同位置分开,溶解度越高,固体分子上升的高度也就越高。
在这种方法中,溶剂会沿着纸张向下流动。流动相置于不断滴加的液体中,样本的点保持在纸顶部,溶剂则从上方流下。
在这种方法中,溶剂会从底部向上移动,样本和溶剂都向上移动。这种方法对于分离有机和无机物质十分有效。
这种技术是上述两种方法的混合版。在某个关键点,向上升的纸张部分可以折回以转变为向下淋洗的模式。
在圆形层析中,中间位置放置样本的圆形滤纸,并将滤纸放置于含有溶剂的培养皿中。一旦溶剂开始升起,分子会在纸上形成同心圆。
双向层析使用方形或矩形的纸张,样品被应用于其中一个角落,然后进行90度的转动以进行第二次的开发。
1943年,马丁与辛基(Martin and Synge)发现了纸层析技术,这第一次提供了对植物组分的调查手段、分离与识别的工具。此后,1945年后该领域迅速发展,促进了多数在此技术下的研究工作。
这项技术的兴起改变了科学界对于化学分离和分析方法的理解,并推动了许多相关研究的进展。
在今天这个分子和化学不断被深入探索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充分理解Rƒ值对其他分析技术的应用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