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成像技术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其中,幽灵影像(ghost imaging)作为一项前沿技术,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技术利用两个光检测器的互补信息来构建图像,其中一台多像素检测器并不直接观察到目标物体,而另一台则以单像素(桶型)形式检测。透过这种奇妙的结合,幽灵影像不仅将量子技术与班克拉异常情形相结合,还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成像纪元。
幽灵影像的首次展示始于1995年,通过量子相干性实现了光子的成像。
幽灵影像的技术探索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时的研究团队首次证实了利用量子相干性存在的光子对可以形成影像。这一理论研究后来得到了不断验证,甚至在2009年首次展示的「伪热幽灵影像」和「幽灵衍射」技术证明了即使在缺乏量子相干性时,幽灵影像仍然可以取得可观的效果。
运用压缩感知技术,我们可以显著降低重建所需的测量次数,使之在LIDAR和显微镜应用中展现出无限潜力。
美国陆军研究实验室在2007年开展了远程幽灵影像的研究,并在2013年为其量子成像技术申请了专利。该技术名为“影像增强与改进系统及方法”,并因其出色的研究成果获得了2009年的陆军研究与发展成就奖。这些突破性进展使远程目标影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为了理解幽灵影像的工作原理,可以想像两个透明的箱子:一个是空的,另一个包含了物体。当激光光束透过这两个箱子时,虽然多像素检测器无法触及物体,但即使如此,它仍能通过信号处理记录下物体的轮廓。这一切都显示出即使在某些情况下完全阻挡了光线,仍然能形成清晰的影像。
幽灵影像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展。 2012年,陆军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无衍射光束的照明方式,称为Bessel光束,它能够在低能见度条件下生成清晰图像。尤其在阴霾水域、丛林或障碍物后等环境中,这种技术展现出巨大潜力。此外,利用自发参量下转换(SPDC)能够获得强烈的空间相关性的光子对,从而实现了在极低光水平下形成高品质影像的新方法。
透过格外稀疏的红外光照明,实现了对易受损生物样本的成像。
随着技术的发展,幽灵影像可能在远程感知系统中与成像激光雷达(LIDAR)展开竞争。实验显示,反射的幽灵影像系统在某些情况下优于脉冲式计算幽灵成像机,这为未来的高效成像技术打开了新思路。其中,X射线和电子幽灵影像技术的拓展,也为粒子科学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如此惊人的技术结合,不禁令人思考:未来的幽灵影像技术将如何重新定义我们对成像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