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督教新约的四部正典福音书中,耶稣驱逐商人的故事无疑是其中最具震撼力的事件之一。这段情节描绘了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圣殿中驱逐商人和换钱者,批评他们将神的殿变成「强盗的窝」(在对神圣的公认福音书中)及「贸易的场所」(在约翰福音中)。这个场景不仅在圣经中反覆出现,还成为基督教艺术中一个共同主题。
耶稣进入神的殿,驱逐所有在殿里买卖的人,推翻了换钱者的桌子和椅子。
根据这段叙述,耶稣在旅行途中来到了耶路撒冷,并圣殿的庭院中充斥着动物、商人以及换钱者的桌子。据说,当时耶路撒冷因逾越节而聚集了大量信徒,可能多达三四十万人。随着耶稣用小绳编制的鞭子驱散这些人及牲畜,而对于卖鸽子的人则说:「把这些东西带走,不要使我父的家变成贸易的场所。」这一系列行为象征着耶稣对当时宗教虚伪的强烈谴责。
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你们却使它变成了强盗的窝。
这一行动不仅展现出了耶稣的义愤,也反映出他对当时圣殿管理方式的明确针对。人们对于这个事件的解释各不相同,许多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两次不同的事件。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认为,耶稣于其公共事业早期与临近被钉十字架之时各有一次相似的行为,前者对圣殿的谴责相对温和,后者则更加激烈。
随着事件的深入,对于圣殿的管理层与贫穷寡妇的划分不公问题越发突出。耶稣在此行为中,无形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弱势与剥削。
为何在这个事件发生的短短一周内,耶稣就走向了死亡的命运?
后来的学者们,如大卫·兰德里教授提到,此事件作为耶稣死亡的直接「引爆点」,即使在福音书的叙述中也暗示了这一点。教授们指出,卖动物来进行祭祀的商行,无非是为了方便那些愿意遵守律法的人,然而其中却存在不少对于信徒的欺诈行为。尤以换钱者的角色最为瞩目,他们的任务是将各种货币兑换成可用于神殿的金钱。
在当时,圣殿是财富与权力运作的核心,拥有巨大的资本收藏。
然而,对于部分学者而言,这段经文的背后也反映着耶稣对于制度性动物祭祀的反抗。约翰·多米尼克·克兰森认为耶稣的抗议根本上不是对腐败的圣殿的净化,而是一场对动物祭祀制度的哲学反思,这使得人们陷入一种表面上的交易性赦罪而未必有真正的悔改行动。
针对约翰福音2:15的解释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早期的教父,如奥利根和约翰·金口,对此事件的解释各有所异,前者进而认为这是一种隐喻,而后者则支持其历史真实性。随着基督教传承的变迁,后世的圣职领袖也依据这段经文进行社会与政治的运用。
这段历史事件究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与思考呢?
耶稣驱逐商人的叙述不仅回响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更引发了对社会正义与道德责任的反思。这一幕为信徒介绍了信仰的真正价值,也让世人再次检视现代社会中类似的贪婪与剥削行为。对于当代的信徒,这一事件是否仍然呼应着他们每日的生活与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