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内陆海,这片古老的内陆海洋,不仅是北美洲地壳变迁的重要见证,更让科学家对于地球过去的了解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片海洋曾在约三千四百万年前将北美洲划分为两个陆块,形成了现今的拉拉米迪亚(Laramidia)和阿巴拉契亚(Appalachia)。自早白垩纪时期(约一亿年前)至最早的古新世(约六千六百万年前),这片广阔的海洋连接了墨西哥湾和北冰洋,最宽处达到九百七十公里,最深处可达七百六十米。
西部内陆海的成因紧密关联于古代地球的地质变迁。
这代表着现代洛基山脉的初步成长,而西部内陆海则可以被视作随着拉拉美德造山运动而形成的地壳凹陷。大约在晚白垩纪时,欧亚大陆与美洲大陆因南大西洋的分离而开始形成现在的样貌,随着美洲西部的隐没作用开始,拉拉美德造山运动也随之展开。
西部内陆海的最早形成阶段始于中白垩纪,当时北极海的潮水沿着北美洲西部向南推进,形成了名为莫里海(Mowry Sea)的水域,其名称源自富含有机物的莫里页岩(Mowry Shale)。而墨西哥湾与这片海域的融合,则标志着晚白垩纪一个完整的内陆海的形成,使得陆地生物和植物被隔离,形成独特的环境。
随着不同比例的海平面上升与下降,内陆海域也曾多次面临侵袭。
面对这些变动,隔离的陆地生物再度会合,促进了新的物种的出现,随后又在海平面变化的影响下再度分离。在这些环境变化中,陆地一度回升,形成了著名的跨大陆拱脊。
此海域的最深处可达两千六百到三千英尺,然而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中,却存在着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根据地质学家提供的资料,
这样的环境使得白垩纪的生物,无论是大型掠食性海爬行动物如腓杰龙(Plesiosaur)和莫萨龙(Mosasaur),或是各种鱼类和甲壳类,皆能于此生存繁衍。这片海洋的海水贫氧,也让许多底栖生物能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许多特殊的生态位。
其中更令人惊奇的是,早期的鸟类如栅色鸻(Hesperornis)和有牙喙的鱼鸟(Ichthyornis),也在这片海域中找到了适合的栖息环境。
此外,大型翼手龙如夜翼龙(Nyctosaurus)和飞行恐龙(Pteranodon)更是在这片海域中繁盛的存在,未来或许会对古代生物学的理解带来新的视角。它们的存在不仅印证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更使得科学家开始重新检视白垩纪的海洋生物演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部内陆海的消退最终导致了今日北美地貌的形成。这一片海洋的历史,不仅揭示出地球的运行与变迁,更让我们反思古海洋环境与生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当我们站在现代与过去交会的交汇处,是否能再次找到那股对海洋生物的好奇与探索的动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