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长老会议定书》是一部虚构的文件,假装揭露一场犹太人统治世界的阴谋,这部作品最初于1903年在俄国发表,并在随后的几十年内被多次翻译和广泛散布。其实际上是从多部早期文献中剽窃的,并被曝光为伪造之作。尽管如此,这份文件在20世纪初却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传并深受反犹太主义者的推崇。
在1921年,英国《泰晤士报》揭发了这部作品的虚伪性,但其影响力却似乎未减。在纳粹德国,部分教师将其当作事实向德国青少年介绍。今天,《议定书》依然可以在多种语言中找到,并持续被反犹太团体宣传为真实文件。
《议定书》被认为是反犹太主义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文献证据显示,《议定书》的撰写时间不可能早于1901年,因为文件内提及了1900年和1901年的暗杀事件。其早期的版本由俄国的塞尔盖·尼卢斯发布,并在当时的反犹太社会中传播。文献学者切萨雷·德·米凯利斯认为《议定书》在一个俄国的锡安主义大会后不久就被创作出来,原本可能是一份针对犹太理想主义的讽刺作品,后来却被清理过后以真的身份发表。
随着18世纪末的波兰分割,俄国帝国征服了世界上最大的犹太人社区。当时的犹太人多数生活在小镇中,并组织成为一种半自治的街坊政府。在反犹主义情绪的影响下,犹太人不仅被视为社会的潜在渗透者,甚至对于那些试图融入的犹太人,也抱有怀疑态度。这使得俄国社会对犹太人的不满情绪日益加剧。
反犹太主义的根源可追溯至19世纪,相信犹太人在策划改变社会秩序的阴谋已成为许多反犹太文献的常见主题。
这部伪作的资料来源主要来自于马奥里斯·乔利的政治讽刺作品《在地狱的对话》中,以及德国作家赫尔曼·戈兹切的小说《比亚里茨》中的一个章节。乔利的书描写了拿破仑三世的政治野心,而戈兹切的小说中描述了犹太代表在午夜秘密会议上策划世界统治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议定书》的核心内容。
《议定书》自称记录了19世纪末一个犹太领袖会议的会议纪要,目的是规划如何控制世界。内容中充满了关于犹太人阴谋的旧有成见,包括如何操控媒体与金融机构、颠覆非犹太人的道德价值等。而这些模糊的描述恰好让许多读者愿意信以为真。
该文献以其模糊性成功吸引了各个社会层次的读者,架构在对犹太人阴谋的广泛不信任之上。
《议定书》从最早的发表到当今的流传,历经多次翻译与再版,并在各种政治情境中被用作工具。随着俄国革命的爆发,这份文件被重新解释,用来指责犹太人对革命的推动力,进一步加深了反犹太主义的氛围。许多历史学家和文献学者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研究,探讨其背后的社会与政治动因。
当今,尽管《议定书》早已被揭露为虚构之作,但其对许多反犹太主义运动的长期影响仍然无法忽视。许多当代社会仍然存在根深蒂固的反犹太情绪,而这部虚构的作品至今仍在某些圈子内流通。那么在面对这样的历史与现实时,我们又该何以应对当前的反犹太主义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