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的商业环境中,Slack 已经成为企业沟通的必要工具之一,无论是大型公司还是小型创业团队,全都倚赖这个平台来促进合作。然而,Slack 的起源却是源于一个看似与商务无关的网路游戏开发过程。
Slack 最初是由 Stewart Butterfield 的公司 Tiny Speck 在开发网路游戏 Glitch 的过程中,作为一个内部沟通工具所创造的。这些工具最初基于网际网路中继聊天(IRC)协议,旨在协调开发团队的沟通和文件交换。尽管Glitch 最终未能盈利,Butterfield 领悟到这些沟通工具的价值后,于2012年决定将其社群功能转化为一个独立的产品,命名为「Slack」,意指「可搜寻的所有对话和知识日志」。
在2013年8月,Slack 正式对外发布,并迅速受到广泛欢迎。首日便吸引了 8,000 名用户注册。
随着企业需求的扩大,Slack 不断进行购并,并于2019年上市,市值一度达到195亿美元。至2020年,Salesforce 宣布以277亿美元收购 Slack,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并购之一。
Slack 的功能设计满足了各种商业需求,包括持久的聊天频道、私密小组、以及针对特定主题的直讯等。所有的内容均可进行搜索,并且用户可以透过表情符号表达反应。然而,随着用户基数的成长,Slack 也面对了一些挑战与风险。
2015年3月,Slack 宣布其遭到骇客入侵,部分用户资料被窃取。此后,Slack 增加了双重身份验证,以提高安全性。
随着2021年发生的多次重大故障事件,Slack 的使用者经验也受到影响。这些问题凸显了云端工具在技术依赖上的脆弱性。
作为一个免费增值(Freemium)产品,Slack 的付费功能使得用户可以搜索超过90天的历史记录,并进行无限的应用程式集成。自2013年推出以来,Slack 的用户数量持续翻倍,至2019年时,日活跃用户已超过1000万。
根据报导,自2013年至2019年,工人在电子邮件上的花费时间逐渐减少,这与Slack及其他竞争者的兴起息息相关。
而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Slack 不仅成为了通讯的工具,也是为团队提供协作的平台。例如,Slack 的「Huddles」功能能让团队进行即时的语音会议,甚至新增视讯通话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它在商业沟通中的地位。
尽管 Slack 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与好评,但该平台仍承受着来自用户的批评。安全与隐私的担忧始终存在,尤其是在大团体或开放性专案中,对资料控制的透明性被质疑。
根据电子前线基金会的报告,Slack 能够存取所有用户的通讯内容,这使得许多对隐私敏感的用户感到不安。
在使用 Slack 的过程中,管理者对于所有对话的监控能力,加上过去对隐私政策的更改,使得部分用户感到不快。这些挑战的解决办法,将影响 Slack 的未来发展与用户的忠诚度。
在技术不断进步的趋势下,Slack 除了推出新的增强功能外,还与 OpenAI 合作,进一步整合 AI 功能,助于用户总结会话、回覆问题。随着企业越来越依赖数位协作工具,Slack 如何不断演进满足这些需求是未来的一大挑战。
Slack 的奇妙起源提醒我们,商业工具的诞生往往是在意想不到的环境中,而未来是否会出现更多如此的转变?